浙江蚕丝业“向西走”
宜州县城最繁华的街道,林立着几十家经营蚕种、蚕药和蚕具的店铺。当地农业局的工作人员称,货源大多数来自浙江。
坐到宜州恒业茧丝厂的办公室里,厂长韩阿朵端上了菊花茶。这个来自海宁的女人,在这里管理着300多个工人。
从缫丝女工做起,在老家的一家大型国营丝织厂工作了20多年的韩阿朵,如今在宜州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一来,就改变了当地原先粗糙的煮茧工艺,从质量上严格把关。
她毫不掩饰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自豪,“从浙江企业走出来的,就能做到如同教科书般的规范”。她当年一个企业的同事,如今在广西工作的不下10人。
“整个蚕桑产业链里,处处都有浙江人的身影。”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的总工程师傅晓煌感叹不已。在市场内参与交易的60多家广西的缫丝企业,至少一半有浙江人参股或控股。
30多年的行业经验,让他见识了浙江资本在这个行业的影响力。
傅晓煌所在的这个市场,是目前国内主导茧丝现货电子贸易的主要平台之一。他们正与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洽谈一种设想,在湖州推广生丝电子商务,用现代物流方式为当地织绸企业原材料采购提供服务。
“这可以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他们已经拟就了具体的方案——利用“中维”在湖州的仓库,作为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的生丝交割库,方便湖州当地买家就近提货,同时在湖州范围内开展二次配送服务。
广西的茧丝市场将在湖州开设客户中心,还会在织绸企业比较密集的村设立电子采购服务站。他们希望将湖州仓库设定为交易基准定价点,打造生丝的“湖州价格”。
金佩华说,这一方案已经引起了湖州方面的浓厚兴趣。
宜州最大的一家丝绸企业,准备明年派人到湖州考察,希望利用湖州企业成熟的市场渠道,发展自产的生丝出口。
湖州市第一蚕药厂则将投资1500万元,与河池市蚕种场合作,在宜州成立一家公司,依托浙江大学的科技优势,生产与销售绿色环保蚕药。他们预计,因为市场广阔,能够取得高于浙江的投资收益。(蒋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