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与艺术距离多远?(图)
服装语言从平面的(画框上的画)转换成三维的过程
为什么做Fashion Art
琴基淑(韩国服饰学会会长、韩国弘益大学教授):服装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实用的,一个是艺术的。这次服装体现的就是艺术的感觉。服装设计师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得到灵感,使他们的服装设计得更好。这次FashionArt邀请展是中韩艺术交流活动之一。大家先交朋友、之后是交流,这是设计师之间的交流。目的是发展我们的专业,促进中韩服装产业的发展。
邹游(北京服装学院讲师):服装是一个载体,看创作者介入的程度。创作者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品来做,那么它的结果就是一个艺术品,如果把它当作成衣来做,那么它的结果就是一件成衣。其中很关键的是创作者的审美判断力。物的存在取决于创作者的起点。这是FashionArt与成衣的区别。
李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这次展示的FashionArt有的作品是单纯为欣赏的,有的是可以穿着的。FashionArt作品不在于强调是否可穿,而在于通过这种引导和训练,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水准。服装在使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给人带来思考。
Fashion Art表达什么
琴基淑:我参展的作品,采用了中国旗袍的造型,但是表现出的却是韩国的感觉。为什么?因为它外在的很多触角让服装整体有一种动的感觉,这是韩服的特点。动感也表现出生命、力量。
邹游:每个人都穿衣服,我想通过作品传递出衣服是人的再创造的表现,衣服与人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以及如何与参观者互动,让观众参与进来。服装语言如何从平面的(画框上的画)转换成三维的服装。我尽量避免符号化地挪用传统文化,更想强调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李当岐老师看了我的作品觉得像中国的袍服,我想就是这种感觉。服装上没有直白的中国元素,因为用的是油画布。通过面料的层叠,拉链这种现代服装配件的装饰,产生出这种效果。
李薇:跨越艺术领域让人的眼光和思维打开,而并不影响服装设计本身。我是第一个拿艺术服装作品参加全国美展的设计师。我的FashionArt作品出现在2001年,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展览上。作品出来后在国内和国外都产生了较大反响,那年我还到法国举办个展。2004年我的设计作品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
我在转换,用艺术思考去做服装、做装置作品。我记得2004年,中法艺术年在法国马赛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的策展人找到我。参加此次展览的有像方力钧、岳敏君、马六明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服装领域只有我一个人,这也是服装设计作品第一次进入中国的当代艺术展。2005年在韩国的设计双年展上,我作为中国的设计师展示了FashionArt作品。从这次双年展上,可以看出国外设计师的作品中有概念性强的,也有互动性强的,也有面向未来的。
邹游:FashionArt作品带给人的思考最重要。在进行参展作品的创作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服装体现出一种观念的传达。每个人在设计表现上的出发点不同,在这件作品的创作上我有一些思考。这次展览主题是“和”,我考虑在设计上如何体现出平面裁剪概念的置换。
李薇:我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要让服装提升,不仅可以穿着,也可以欣赏。FashionArt的创作过程很难,它是一个不断体验、总结的过程。这个体验过程有酸甜苦辣。如果只是做日常装的设计,不会体验这么多。做的过程中,要挖掘表象东西的内涵。每件作品就好像是镜子,从中表达出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这能看出设计师做的功课有多少。
Fashion Art体验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让人对生命、对生活的状态有一个综合认识。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在减弱,很多设计可以直接拿到企业去完成制作。而FashionArt作品的不同在于设计师要自己动手。这个过程带给人思考和快乐,这里有人性的东西。设计制作过程中有对服装、对人体工学、审美甚至心理的思考。如果不去亲历这个过程,这些思考可能完全不存在。
邹游:人类求新、求异的创造天性不可磨灭,当今的发展中,国外很多设计师已经跳脱出纯粹将服装作为一种日常品、实用品思考的层面,更多地将服装这种载体融入更多哲学、审美的思考。国际上很多反映出的现象是让服装带有更深层的思考,服装这种载体有一种无间的效果。
邹游的参展作品 马庆/摄
中韩设计师的差异
琴基淑:从这次展览可以看出中韩设计师的特点。他们共同的是对FashionArt有热情、有共同的语言。不同的是他们表现的方法不同。韩国设计师在FashionArt方面有很多经验,作品更为老练。中国设计师很热情,年轻设计师应该找到自己表现的方法,还需要积累经验。艺术是很难评价的,但那些让你感动的是艺术。中国、韩国以及日本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点,所以我们不是竞争者,而是互助者。
李薇:在综合性的艺术院校任教,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造氛围。我的朋友中有画家、雕塑家,也有哲学家、诗人。我在进行创作时,他们会以不同的视角看作品。FashionArt作品中文化的表现与设计者的阅历、知识面和审美高度有关。如有的作品不是一看就有中国文化的符号,但作品中呈现出一种中国文化的思维,比如汉字的思维,作品表达上很简洁。而有的作品在运用文化元素上流于表面、堆砌。当然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作品到最后显现的张力需要用心去感受。
据我了解,现在国内从事艺术服装创作的设计师还不多,但有响应者。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们还是认为艺术与服装相距比较远。
琴基淑:韩国服饰学会成立于1995年。韩国FashionArt的设计师团体有200多会员,这些会员从28岁到60多岁,他们都是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每个主题活动会都有60到80名会员参加。韩国服饰学会在国内外做过很多FashionArt的展览。韩国设计师参加展览需要被审查,他们的作品集和工作经验都要作为被审查的因素。除了参加FashionArt展览,也有设计师喜欢把我的FashionArt作品陈列在他们店中,或在节日里做展示。我在美国办过个展,那里的人也喜欢买这些FashionArt作品装饰家中的客厅。不过收藏我的作品有点难,因为这些FashionArt作品很脆弱。
琴基淑的参展作品 马庆/摄
时装艺术在教学中
琴基淑:在韩国服装专业院校中都开设有Fashion Art的相关课程,有的学校教学内容是Fashion Art在时装中的应用,有的学校中开设的课程就叫做Fashion Art。去年我们与中央美术学院用纸做了一次Fashion Art展。纸不贵,是一种好的设计材料。那次是中韩两国学生之间交流的很好机会。
邹游:从事艺术创作与做服装设计都不容易,做好都很难。在我的课程中,中国有技艺,有想法概念但技术跟不上不行,设计是一个造物的过程,非常强调概念的实现。技术与艺术要齐头并进。我在教学中感觉,现在的学生对FashionDesign的概念有混淆,其实FashionDesign强调服装一定要有人去穿着,设计是设计者与穿着者之间的纽带。Fashion Art不会混淆,Fashion Art的作品是个人的表达。
李薇:现在学校中对于服装设计有两种态度:实用的不是艺术,艺术的是不能穿的。我对于这样的观点持否定态度。我设计的服装看似不能穿,实际上这些服装在法国被明星购买,穿着出席活动。我觉得艺术的东西是可穿的,可穿的东西中有艺术。
从教学中我感到,现在的学生太实际了,他们对从服装到大设计、大文化、大背景的观念越来越淡薄,而且特别具体,陷于如何卖、如何穿的考虑上,这对培养学生和基础教育来说路越走越窄了。当然,学生不会画图、不会做衣服,他们进入企业后会很没有自信,但如果在教学上从大设计的理念上入手,无疑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设计丰富的东西就要去寻找灵感和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提高审美能力。从方方面面,从社会观念到传统文化,学生在了解、认识之后激发出设计热情是最重要的。有了这种热情,他们可以做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等等多种设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