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政府应助企应对“社会责任”壁垒
“这类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考察标准,对泉州出口的负面影响还仅仅是开始。”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许冬原副主委认为,“其背后折射出的一系列用工环境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则前景堪忧”。
企业的社会责任
体现在员工身上
对泉州许多企业来说,这份提案中首当其冲的SA8000,恐怕还是一张陌生的脸孔。据许冬原透露,他们从相关统计部门了解到的数据,截至今年已经先后有200多家闽南企业跌倒在这项新的贸易壁垒前,“如果我们现在积极应对,还能争取到出口的优势。但如果错过及早应对的时机,将来可就只能疲于在劣势中挣扎”。
泉州不少纺织企业都是出口型企业(资料图片)
提案草案说,SA8000是由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于近年推出的全球第一个可以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商品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具体要求主要涉及:生产过程中未使用童工和强制劳动;工人报酬合理、工作条件良好、工厂有完善的卫生和安全规定等。由于该标准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出现在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订单附加条件中,因此一度被业内认为是出口企业继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之外的第三类关卡。
“有的企业,工人宿舍的上铺可以够得到天花板的电风扇,该企业就可能会因为居住条件危险而被采购商淘汰。”许冬原说,从这个标准影响的具体行业看,电子、纺织服装、家具、制鞋、玩具、塑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会非常大,但这些传统出口型企业恰恰在泉州民营企业中数量最多。“这些企业大多都已受到SA8000审查。然而,对SA8000这国际责任标准到底是什么概念,企业仍然不清不楚,相关政府部门也管之甚少,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许冬原分析说,尽管SA8000尚未转为ISO国际标准,但主要出口地欧美却热捧该标准,因此必将成为泉州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劣势”所在。
对此,提案草案中建议,政府应组织有关企业用工、提升社会责任的培训,并将应对SA8000列为政府工作内容,建立SA8000的一体化管理体制,由政府主管部门(包括外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法制、卫生和防疫等)牵头,协调建立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核和认证的机构。
委员建议:
政府帮企业渡难关
5日下午,在工商联的分组讨论会上,记者远远地就听到几名委员正在积极讨论传统密集型企业所遭遇的问题,从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一直谈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大家都表示了担忧,“听说有一家制鞋厂已经因为没有达到出口国家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已经被对方停单两个月,如果下次审核情况不佳,就要被取消供应商资格了”。
政协委员、东方手袋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祥表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作时间上,工人工作时间大大超过设定标准,这正是大多数泉州企业的特点。而SA8000要求企业标准工作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8个小时,每周要有1天休息等,这在目前用工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本无法达标。“要是论硬件、员工生活环境,我们企业很具优势,可是因为缺工,在工作时间控制上,很难达标。其实工人工作时间超标,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工人疲劳,效率并不高,生产陷入了恶性循环。”
“我们很希望政府能插手。”李继祥建议,比如招工问题,如果政府能协助企业招工,在劳工密集的异地建立相关常设机构,如办事处等,协助企业维持合适的工人数量;同时企业自身加强硬件改造,那么“社会责任”壁垒还是可以越过的。
泉州市经贸局郑副局长则建议说,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可能遇到的关卡很多,政府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更鼓励企业去主动适应、自觉适应,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应主动去注意了解采购国有关社会责任的规定。国内对职工社会保险、用工合同等劳工权利也有相应文件,企业应自觉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目前,经贸局将会主动考虑适时对本市出口的影响进行调研、统计分析和评估,并据此制订相应对策,跟踪调查国际上SA8000的动向,并及时在网站公开公布,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