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制造”的罪与罚
导致“中国制造”陷入两难境地的无非有两大因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当美国“次级债危机”和国际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涨的影响像病毒一样蔓延至全球时,“中国制造”也没法幸免。
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上人为散布的“中国商品威胁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
总体来说,2008年外贸趋势仍然向好,因为世界经济已连续六年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增速平稳。但一些不稳定因素会挑战“中国制造”。
内部影响因素(主导因素):2007年的“高压”政策效果在2008年将进一步显现。2007年国内密集出台了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使得企业出口受限;2008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将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都将透支企业利润。
外部影响因素: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导致的美国消费市场的疲软迹象在2008年仍将持续,“中国制造”的出口将面临订单减少、利润缩水的危险。国际市场能源、农产品价格高涨等,增加了中国制造业成本。
导致结果: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增速减小。
中国制造企业面临国际订单加速转移的窘境,国际采购商开始缩减在中国的采购,向印度、越南、泰国、尼泊尔等成本更低廉的市场转移。
数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预测,2008年中国外贸顺差将超过3000亿美元。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的报告预测: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将达到3950亿美元。虽有增长相比往年增速变小(增幅约20%)。(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超2500亿美元,增速达40%。)
贸易摩擦焦点:2005年为纺织品;2006年为鞋;2007、2008两年则是钢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文章关键词: 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