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服装商业发展概况
(一)、2007年,我国服装出口增长放缓,服装内销商业经济持续增长,价格回落预示国内市场全面竞争时代的来临。
2007年前三个季度,全行业出口数量增长仅为10.34%,国内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2007年我国服装内销市场活跃,对产业拉动作用提高;服装类价格指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7年,1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4%,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传统产业,其产品尤其是服装产品在全社会商品批发零售业中一直占有支柱性重要地位,其零售增长率在批发零售增长所占的比重近几年一直保持在10%以上,并处于前四位的位置上(前三位为“石油及制品”、“汽车”、“食品饮料烟酒类”)2007年1~10月,我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衣着类销售额达687.55亿元,同比增长23.42%。10月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类、鞋类和帽类的累计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42%、22.71%、44.13%。
一方面,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商场衣着类商品价格大涨,而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消费价格指数却持续回落。2007年以来,我国衣着类产品消费价格指数从年初就开始持续回落,3月份已跌至100以下,并呈现持续下跌趋势,1~9月,衣着类产品消费价格指数达99.7。虽然消费指数在持续回落,但衣着类工业品出厂价格却始终较上年同期成上涨形势,9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了1.0%,2007年,服装零售的年度总量同比增长继续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年度增长幅度,我国服装商业经济表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服装消费价格的总体回落也预示了国内市场全面竞争的开始。大型零售业商品价格快速上升与全社会衣着类产品价格指数下跌的强烈反差,说明消费升级、市场升级与产品升级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和落差。
同时,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高位运行,GDP增长迅速,2007年全年预计达到89000.8亿元。在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因素作用下,如果按GDP年均增长11%的水平,到2011年我国人均GDP能够突破4000美元。这无疑会为未来的服装内贸商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服装品牌商业发展表现活跃,服装品牌企业商业实力增强,国内外服装品牌商业竞争全面展开
服装品牌,是整个服装行业的商业风向标,也是服装商业金字塔的塔尖。服装品牌的商业表现,往往带动了行业的商业潮流,服装品牌的高商业价值,给服装品牌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通常,服装的加工环节,只能占到服装品牌10~20%的商业价值;商业渠道运营,能够占去服装品牌30~40%的商业价值;而品牌运营,拥有高达40~50%的商业价值。在不同的商业投入和风险状况下,品牌运营商以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业态渠道,决定与商业伙伴分享或是完全由自己来收获这丰厚的商业价值。
2007年,多数国外一线品牌已进入中国,国际二三线商业品牌更是以开大型自有品牌专卖店的模式抢占市场。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商业渠道争夺战和商业传播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渠道方面,国际品牌在一线市场上略占上风,而众多国内的服装品牌则以直营专卖店、特许经营加盟店等商业发展模式,抢占了二三线市场的话语权。
在商业传播上,我国服装品牌有借助主流大众传播媒体做品牌形象推广的传统。不同于以往,借助即将到来的2008和各个品牌商业实际状况,以运动休闲服装品牌和商务休闲服装品牌为主力,电视台的服装品牌广告火热荧屏,但摆脱了单纯依靠明星做广告的原始状态,开始挖掘和传播品牌的独特个性与价值,或是务实地推销主力产品的卖点。
2007年,国家公布的“中国名牌”,纺织服装界有142个产品上榜成为“中国名牌”,约占当年“中国名牌”总数的17%,其中服装品牌59个,约占纺织服装“中国名牌”总数的42%。其中,波司登服装品牌在2007年还荣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在中国服装协会2006年统计评出的“百强”名单中,“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率分别达到50%和40%以上。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服装品牌,几乎全部出自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这进一步说明了服装品牌商业价值与服装品牌企业实力的共振关系。不少“中国名牌”出自上市公司,但较多的服装上市公司均以生产制造起家,这两年如七匹狼、报喜鸟这样基于商业流通起家的服装品牌上市,带来了商业资本新气象。最近,众多的海外资本追逐具备“轻和快”商业模式和商业渠道“商业价值”的服装品牌,将为未来的服装品牌市场商业竞争带来新的变化因素。
我国服装品牌目前处于多方夹击的竞争态势中,上不如世界一线品牌的附加值高,左要和ZARA这样的二线国际品牌比效率,右要和国内的品牌比个性,下要和服装生产企业比成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渠道,依靠商业创新实现品牌的产品技术价值和品牌文化价值,才能聚焦社会资源,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地发展。
(三)、中国服装企业商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中国服装商业渠道的主要业态已基本成型,中国服装商业初具形态
经过多年的演变,国际上各种商业模式和商业业态均已进入中国服装行业,并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这是行业商业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主流的服装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营模式:服装品牌选择合适的地点投资并管理店铺,通常也是品牌的样板店面,作用在于较好体现品牌形象、容易实现垂直管理和精细化营销、市场计划执行力强、能够最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缺点是投资大,对人力资源要求高。近年,服装品牌往往采用直营与加盟复合的商业模式发展。
特许加盟模式:特许连锁模式是由公司特许总部直接发展终端加盟商,或由特许区域商发展终端加盟商的一种模式。终端按统一的商业模式进行经营。现在休闲服装品牌多用特许加盟的方式运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品牌管理按照标准化作业、系统更新及时,但对于操作双方的协同性要求较高,国务院《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出台,增加了特许经营的门槛,更有利于服装品牌的商业扩展。
批发模式:货品主要通过一些大的批发市场的批发商来销售。因为批发市场辐射面广,而很多大的批发商拥有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点,利用他们的网络能很快将产品在市场上铺开,迅速实现资金的回笼。这是国内一些中低档产品常用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让企业产品迅速在市场上销售,缺点是对于品牌形象长远发展不利,不适合服装品牌商业成长。
代理商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把全国市场根据地域特点划分为若干市场区域,在每区域设立代理商,企业授权代理商全权负责该区域内的产品销售工作,由代理商发展和管理下属终端商。这种模式是目前服装产品分销的主要模式,优势在于能节约品牌销售渠道拓展成本和管理成本,能发挥代理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品牌运营和货品管理上不容易控制。
网络销售模式:在众多的借助传统渠道的销售模式之后,很多服装品牌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营销。网上营销除了具有减少中间环节、节约实际销售成本之外,更具有信息采集及时、物流管理快捷等多方面优势。但由于服装本身还是基于传统消费模式之上的特殊产品,同时,我国互联网相关法律正在健全之中、货币网上交易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其模式在服装零售商业领域的发展正逐步加速。
同样,近几年,各种服装商业业态发展非常迅猛,经市场检验并已标准化的典型商业业态有:
百货商场(主题购物中心):百货商场是社会商品零售的主要形式,也是服装品牌商业的主要业态。百货商场能够为服装品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提升品牌形象、获取较大品牌利润,这种能将品牌价值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的业态收到绝大多数品牌青睐。但随着服装品牌数量的迅速发展,很多百货商场的服装品牌容量都已达到60%以上,仍旧不能满足品牌需求,造成商业过度竞争而出现很多新问题。随着近几年商业地产和国外商业势力的进入,百货商业业态和经营模式也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部分该或公司将成本上升压力和资金压力转移到服装企业,倾向国际品牌轻视国内品牌,产生了新的工商矛盾。
超级市场:作为方便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便利商业业态,超级市场在经营灵活上为广大服装品牌创造了较大的合作空间。同时,虽然由于商业成本较百货商场低,渠道广泛,增长速度慢,但服装品牌对此业态多持观望态度,更多的中小企业却表现得非常活跃。
OUTLETS(奥特莱斯):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在欧美当代商业社会中,OUTLETS是最为流行的一种商业业态。目前,国内很多包括资本在内的机构财团甚至服装品牌纷纷尝试此业态。同时,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它将是一种比较好的业态。
批发兼零售市场:由于主流百货业态不能满足服装品牌发展量的需要,同时由于国内近几年商业地产发展太快,部分新兴的服装批发市场已经将批零合二为一。与传统批发市场不同的是,批发零售市场适合了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它将服装货品季节流行多样性以及价格便宜的优势放大,是服装产品拓展市场的重要选择。
品牌专卖店:消费者接受某个服装品牌主要除了各类广告信息之外,就是品牌的专卖店。专卖店是品牌对于百货业态的补充,同时也占领市场的“有利凭证”。品牌专卖店帮助部分服装品牌企业快速完成了商业扩张,成就了一批“商业品牌服装企业”。
服装商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渠道的演变与定型、及所处的成熟程度,往往对服装品牌和服装企业的发展及商业交换起到关键作用。当商业模式或商业渠道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落后于服装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时,商业模式或商业渠道的创新就不可阻挡地主动或被动地开始,直到建立起一个或多个新的商业模式或渠道,高效率且公平地实现产业链和商业链的价值交换。我国服装产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商业创新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