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GDP增幅创新低 夹在广州深圳间面临空心化
连续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东莞,GDP增幅创下新低。东莞市长李毓全4日介绍,2007年东莞GDP预计达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2008年GDP初步确定为增长14%。
1月4日召开的东莞市委第十二届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市长李毓全还介绍,2007年东莞工业总产值6650亿元,增长1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年来,制造业企业陆续迁出东莞,新的产业却未能及时补充进来,夹在广州深圳之间的东莞正面临空心化的威胁。据悉,这一情况已引起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主管部门多次进行研究。
缺地卡住11亿美元项目
去年东莞GDP预计达到3151亿元,迈入“3000亿俱乐部”,富可敌省。但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对此很清醒。
他在4日的会上强调,制约东莞发展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以资源紧缺为例,目前可供利用的土地占全市总面积不到10%,按照目前消耗量计算,十几年内将消耗殆尽。全市超过一半的镇街出现供水紧张状况。
目前,东莞工业用地已接近饱和。2006年上半年,有24宗首期投资超500万美元的项目因用地指标不能及时解决而被迫搁置,涉及投资总额11.68亿美元。
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6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一半落户广州、佛山、中山、惠州四市,其他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源、汕头、湛江、清远等市。
近年一些企业正在离开东莞。台商郭士珉在东莞投资电子业已有20年,2005年之前,他在东莞厚街、石碣、清溪等地共有5家工厂,现在已有两家迁往昆山,一家正准备迁到杭州。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选择离开东莞,郭士珉说,除了土地、环保、劳动力价格等原因外,其他地区的产业配套也已大幅提升,人文环境比东莞更好。“在东莞,天黑之后我和家人都尽量不出门,在昆山、杭州,晚上12点,我和太太还会到外面去散步。”郭士珉说。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东莞外资企业的终止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东莞有统计的外资企业终止数量为1003家,比上年增加三成,2007年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东莞不适合发展服务业”
在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就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靠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毫无疑问,东莞正在积极寻找转型之路。去年,东莞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在全省率先将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全面纳入工伤保障范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地方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3.1万多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29人。
目前珠三角各城市已经确定了基本定位,深圳发展高科技,广州重点发展大型装备制造业,惠州是能源及石化基地。而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即使到现在,东莞还在为引进什么产业争论不休,金融服务业还是现代装备制造业?东莞仍没有找到答案。
2000年,东莞就提出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制造业从“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型的目标。随后,东莞“十一五”规划纲要又提出大力推进“商贸东莞”工程,实施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两轮驱动。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陈秀珍博士认为,东莞的问题是转型中出现的“阵痛”。但东莞想与广州、深圳竞争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不合适”,而且“也没可能”。东莞在体制、人才以及商贸环境等方面与广深都无法相比。东莞最可能的目标应该在制造业领域。
东莞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坦承,产业升级对东莞来说并不容易。“早些年港台资的大量进驻,快速推动了东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也使东莞基本上被‘固化’在低成本的OEM(原件制造)上,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很低、民营企业没有充分成长起来的情况下,产业升级十分困难。”
对此,刘志庚在4日的会上也提出,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增加劳动力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刘志庚表示,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接下来根本的问题就是通过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