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变脸 再打“水”品牌
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推广武汉汉正街的经验,一时间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汉正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和“试验田”。从1978到2008,汉正街已走过30的春秋,今天汉正街的管理者在想些什么?又在策划着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汉正街管委会主任姜文舫。
记者:从1978到2008,中国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经历了30年的风雨,汉正街从1978年建立到如今也刚好是30年,可以说汉正街的发展就是中国服装专业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顾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汉正街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呢?
姜文舫:在这30年里,汉正街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3年,汉正街市场开始兴起,形成了全国第一条个体经营马路市场,随后的四年里,汉正街开始蓬勃发展,个体户们开始向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就地购料、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家庭工厂”发展,不少个体大户采取了租赁、承包、合营、联营、股份、购买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汉正街第一幢专业市场大楼在这个时期建成,市场逐步实现“退路入室”,成为全国十大小商品市场之首。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至1999年,汉正街进入繁荣兴旺阶段。按照“培育—发展—繁荣—改造”的思路,先后完成了一、二、三期旧城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汉正街市场形成经营面积近百万平方米,拥有64个大中型室内专业市场,占地1.67平方公里的商贸新区。
2000年,面对新的竞争,汉正街开始计划转型升级,我们先后引进了5大集团,投资近50亿对汉正街进行开发改造,建成汉正街第一大道、暨济商城、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等一批多功能、高档次,以总经销、总代理为主体的大型商城和特色街区,目前汉正街经营面积130多万平方米。2005年开始,我们还将思路确定在打造汉正街商贸购物旅游区上,初步形成的一条集购物、观光于一体的中心商业街,也是汉正街的核心商圈,我们取名多福路商贸中心街,这也是我们武汉市规模最大、面积最大、环境最优、经营品种最全的一条街道,列为武汉市商业街之首。
记者:在转型的过程中,汉正街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呢?
姜文舫:汉正街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率先恢复个体经营的市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自己赢得了“天下第一街”的声誉。
但开放市场近30年,汉正街从一个街边摊的马路市场发展到现在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商贸旅游区,拥有69个专业市场,经营面积221320万米,其中必然有喜悦也有困惑,有顺境更遭遇着挫折。
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汉正街开始经历低谷,发展相对滞后于义乌等其它专业市场,我想主观客原因很多。各地市场纷纷兴起、传统市场业态落后、国外大型超市及连锁店先进经营理念的冲击等等,这些造成汉正街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原因都是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竞争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发展和竞争得到突破和解决的。从主观上讲,我们在发展中没有及时找准和调整市场定位,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政府在市场管理方面也一直在探索有益的发展途径,探索的过程也是阵痛的过程。
记者:据了解,如今的汉正街正在进行“二次腾飞”,有什么具体措施?
姜文舫:汉正街现在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商贸旅游区。五百年前,汉正街依水而兴,现在我们“二次创业”重振雄风,仍然要打“水”的品牌。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汉正街两江交汇,临汉水,面龟山,与琴台相伴,下一步我们将科学规划汉正街功能分区,配合武汉城市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汉正街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用旅游业来支持市场发展,用市场来发展壮大旅游业,通过购物旅游相生相伴的模式带来汉正街新的商机和新的发展。
我们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和高效合作;打造市场平台,提升汉正街展示功能和竞争能力;健全营销体系,彰显汉正街商贸文化魅力和品牌吸引力。
目前武汉市准备投资20个亿完善整个汉正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物流配送基地,占地1000亩,目前正在建设之中。二是改造汉正街汉水一桥到晴川桥段,1700米的汉江江滩;三是改造市场内的交通循环线,包括沿线路段全部电线入地、环境绿化、立面改造等。
目前汉正街整体收入是280亿,但是我们物流配送完成以后,整个销售要达到500个亿。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把汉正街建设成为专业化、系列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全国性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旅游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并成为中部地区开放程度高、综合环境优、辐射能力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文明、繁荣、发达的现代商贸旅游区。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