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变局下的浙江纺织品贸易
----欧美设限以来浙江纺织品贸易增势和2008年新考验
近3年,纺织品贸易发生重大变局。尽管如此,浙江着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克服各种压力和困难,保持纺织品贸易的良好发展势头。2008年,纺织品贸易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新变化,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狠下功夫,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纺织品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是全国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纺织品贸易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2005年以来,利用纺织贸易一体化平稳过渡的有利条件,克服欧美设限和贸易政策变化等不利因素,全省纺织品贸易稳定较快增长。面对中欧协定即将到期和中美协定期只剩一年,纺织品贸易又将遇到新的考验。营造稳定和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纺织品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2005年来纺织品贸易环境大变化
近3年,纺织品贸易发生重大变局。贸易环境剧烈变动,贸易政策频繁调整,纺织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入新的过渡期。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规定,2005年起,全球纺织品贸易开始一体化进程。随着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被长期压抑的纺织品增长潜力迅速释放。由于短期内我国纺织品出口猛增,欧美等国相应采取了特别保障等设限措施,一体化进程起始之初即受阻。当年4月4日起,美国先后对我国输美的10类纺织品实行临时配额制度;4月6日,欧盟公布了《特别保障行动指南》,变相提出了要我国对纺织品自我设限的要求。经过艰苦谈判,我国政府与欧美签订了纺织品贸易双边协定,输欧美纺织品重新实施配额管理。中欧签署《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规定对中国向欧盟出口的10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并决定2008年起欧盟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中美签署《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规定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21类纺织品实施数量管理,终止期为2008年底。中欧、中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纺织贸易一体化进入平稳过渡期。少数纺织品的数量限制换取了大多数纺织品的自由贸易,换取了欧美克制使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承诺。
(二)我国政府大幅度调整纺织品贸易政策。根据中欧和中美协定,我国政府对向欧美出口的31类纺织品采取了配额管理措施。规定了配额分配方式。2005年,输欧纺织品配额按企业出口业绩分配。2006年,输欧美纺织品配额,采取70%按照出口业绩、30%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分配,允许配额转让;共进行了两次按业绩分配和两次招标。2007年,按业绩分配的配额类别由原来的31个变为18个,其他13个类别全部参与协议招标;共进行三次按业绩分配和三次协议招标。为避免纺织品出口配额流动泛滥,配额流通自2007年11月1日起受到数量限制。
近两年,国家两次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2006年9月,出口退税率调整范围涉及棉纺、化纤、丝绸、毛纺和针织等10多个主要子行业,包括部分纺织化纤原料及纱线、面料和纺织制成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2007年7月1日起,又将服装和粘胶纤维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下调2个和6个百分点。
国家还对纺织品加工贸易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规定从2007年8月23日起,对东部地区不再新批企业从事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并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9月,又允许加工贸易企业可以现金、保付保函等多种形式缴纳保证金台账。
二、近三年纺织品出口增长良好
中欧、中美协定的签署,虽然重新施行配额管理体制,但是创造了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境。2005年以来,浙江充分利用这一贸易环境,着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克服各种压力和困难,保持纺织品贸易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纺织品出口平稳较快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和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包括服装和化纤)企业出口 交货值分别为1563.7亿元和1813.7亿元,增长20.8%和14.9%;2007年1-9月,出口 交货值1486.6亿元,增长15.4%。海关数据显示:全省纺织品(包括服装,下同)出口额,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244.4亿美元和297.2亿美元,增长24.3%和21.6%;2007年1-8月出口额230.7亿元,增长20.1%。
纺织行业依然显示全省出口支柱地位。2005和2006年,纺织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出口 交货值的比重分别为26.4%和24.1%。近三年,浙江纺织品出口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纺织品出口额居全国第一,近两年居全国第二。
纺织行业出口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大行业中:化学纤维制造业高速增长,2005年和2006年出口 交货值分别增长81.7%和39.8%,2007年1-9月增长79.1%;占规模以上企业出口 交货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0.29%提高到2007年三季度末的0.8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增速相对平稳,但前者的年度增速高于后者3到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纺织行业出口的加工深度在稳步提高,从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提升,从一般纺织面料向新型纤维原料拓展。
(二)纺织品配额获得量在全国领先。纺织品贸易的平稳较快增长,依托于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建立在配额分配较多的基础之上。近三年,在输欧美纺织品配额分配和招标中,浙江获取配额的企业数和总量,在全国均居第一或第二。如2006年输美21类纺织品首次分配配额,浙江配额总量居全国第一,其中织物配额和服装配额分别占总量33%和20%以上。输欧纺织品出口许可数量第一次招标,浙江有609家企业中标,占全国中标总数的18%,获配额分配量占全国的30.8%。2007年输欧、输美纺织品配额招标,浙江企业中标数仍居前。第一次协议招标,浙江中标企业905家,占全国总数的21.6%,居全国第二。输欧美二次分配配额,浙江有791家企业获得配额,占全国总数的25.4%,列全国第一。输美纺织品第二次协议招标,浙江中标企业1084家,占全国总数的26.5%,居全国第二。输欧纺织品第三次协议招标,浙江中标企业567家,占全国总数的23.5%。
(三)纺织品出口单价总体上升。据海关数据计算,浙江出口纺织品(剔除非纺织物制作的服装)平均单价:2006年为1.52元,比2004年的1.37元提高10.9%;2007年1-8月则为1.54元。在两大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19个类别中,2006年平均单价比2004年提高的有12个,提高面为63.2%。分别是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缝纫线除外)(提高106.75%),丝织物(提高55.8%),人造纤维短纤纱线(缝纫线除外)(提高23.05%),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提高19.12%),棉浴巾(提高17.87%),织物制袜子(提高16.6%),织物制服装(提高12.95%),亚麻及苎麻机织物(提高12.52%),手帕,棉机织物,织物制手套,帽类。纺织品出口单价总体上升,一方面表明出口纺织品的品质稳步改善,性价比更趋合理;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出口设限、成本上升、退税率下调和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下,不少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消化一部分减利因素。
(四)纺织品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由高速增长向适度增长回归。2005年,浙江输欧美的纺织品出口分别增长50.1%和55.5%,比上年提高33.9和26.1个百分点。受配额限制,2006年,对欧美出口增长率减缓至21%和11.5%;2007年1-8月,浙江对欧美出口分别增长15.6%和13.5%。
对欧美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对部分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明显。历年来,浙江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2005年其出口额所占比重为46.7%,市场依赖度过高,产业风险较大。2005年纺织品出口波动后,企业重视开拓新兴出口市场。2006年,浙江对非洲和拉美的纺织品出口分别增长29.8%和49.1%,高于出口欧洲和美国24.7%、11.5%的增幅,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为8.9%和6.7%,分别比上年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此外对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的纺织品出口增长191.2%和87.8%。2007年1-8月,对非洲和拉美的纺织品出口比重又提高到9%和7.5%。浙江纺织品出口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43个增至2006年的52个。
(五)纺织行业投资止降回升,"走出去"步伐加快。遭遇纺织品出口大波动后,多数纺织企业认识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加大引进先进设备。2006年,纺织机械进口7.9亿美元,增长21%。2007年前7个月,纺织机械进口5.9亿美元,居各省市区的第二位,占全国纺织机械进口总额的21.4%;增速达57.2%,高于江苏(24.2%)和广东(5.4%)。2005年,全省限额以上纺织行业(包括纺织服装、化纤)投资462.2亿元,增长3.4%。2006年和2007年1-8月,纺织行业投资分别达525.3亿元和382.6亿元,增长18.4%和19.1%。而为规避配额限制和贸易壁垒,进一步利用好国外资源,纺织企业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目前,纺织服装企业约占全省在境外生产企业总数的20%。如宁波申洲针织集团有限公司在柬埔寨建立了日产23万件服装的纺织厂,吸引国内行业上下游企业或同类企业集聚发展。
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
2005年以来遭遇纺织品贸易的重大变局,加之国际贸易条件发生新变化,纺织企业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一)配额限制纺织品出口能力发挥。近3年,浙江企业所获得的输欧美纺织品配额数量虽在全国领先,但远低于出口能力,导致出口增速放缓。如诸暨这一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2005年对美出口袜子量占全国总量的30.3%,而制袜企业配额中标量只占全国招标数量的6.1%。2005年下半年输欧纺织品配额分配相当分散,有些服装企业分到的配额只有几件或十几件,根本无法出货。而纺织品配额市场调剂不规范,加重了企业困难。如2006年初,由于配额供求矛盾突出和一些企业热炒,输欧美配额中标价被抬高到企业无法承接出口订单的地步,导致企业利润缩水,出口量减少,清关率偏低。2006年5月配额价格大跳水,个别甚至低于最低中标价,企业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从今年11月1日起,纺织品配额流通实行新规定,企业纺织品配额转让受到限制,配额调剂价可能因此趋高。
(二)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挤压企业利润。纺织行业属于薄利行业。近3年,浙江纺织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维持在3.9%。2005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到今年三季度末的累计升幅已达8%,今后人民币仍将保持渐进式升值态势。2006年和今年,国家两次大幅下调出口退税率,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是纺织行业。如2006年,在全省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出口商品额中,纺织品占到61%。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大,因为不少企业把出口退税作为利润源。浙江纺织品一般贸易出口比重高达88%,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的影响在全国更为突出。企业利润空间越挤越小,削弱了价格竞争优势,不少企业陷入困境。
(三)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步削弱。纺织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竞争优势是行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这一竞争优势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企业用工难的矛盾相当普遍。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趋紧现象在纺织行业蔓延,如纺织制造中心的绍兴县常年缺1万多劳动力。导致用工难的主要原因是,用工需求迅猛扩张,生活成本明显上升,工资待遇长期偏低,劳工权益保障不到位。二是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005年和2006年均增长17.8%,今年前三季度增长20.8%,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为5%,比2005年同期高出0.15个百分点。全球纤维纺织业国际管理咨询机构《2007年世界主要纺织工业小时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报告》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扩大,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这类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对手,大批订单被吸走。
(四)传统出口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纺织行业长期实行低价竞争、以量取胜的出口增长方式。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以定牌、贴牌为主,自主品牌甚少。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对国际市场主渠道和销售终端的控制能力。过度投资导致出口企业和产品激增,无序竞争难以遏制。近年来,国际贸易条件趋紧,能源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扬,低成本发展赖以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不断被侵蚀,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势在必行。浙江纺织行业还面临国内纺织强省的竞争压力。2005年,浙江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第一大省。但是近两年,浙江纺织品出口增速落后于广东,出口总量又退居第二;纺织品生产总量第一之位,也被江苏反夺。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时不我待。
四、2008年纺织品贸易面临新考验
根据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我国出口欧洲10类纺织品的双边数量管理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取消,纺织品贸易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说,对欧纺织品贸易前景较近3年要好,但是仍存在一定变数,这些变数有待密切观察和及时应对。
(一)我国纺织品贸易管理办法的不确定性。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履行到期后,我国是否还会采取数量限制措施稳定对欧纺织品出口,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政策意向。据媒体披露,主管部门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国通过13年的艰辛谈判才加入WTO,应该终止纺织品贸易配额管理;另一种意见认为,配额管理有助于规范纺织品出口,在被动配额取消后,可考虑实行主动配额,以防止重蹈2005年的复辙。
对此,企业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是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以业绩为考核标准来分配配额的既得利益者,希望国家延续配额管理的做法。中国第一纺织网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的纺织服装企业受访者,赞同在中欧协定到期后继续实施配额管理。另一方是不少中小企业。其所分到的配额数量有限,大部分配额从市场上高价调剂而来,希望协定期满后放开配额管理。无论对数量限制的态度如何,大多数企业和行业组织都建议政府,在2008年主动采取监控措施,以维护对欧纺织品出口平稳发展。
国家主管部门对中欧纺织品贸易前景高度关注,正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9月28日,中欧已就建立纺织品贸易双边监控体系达成一致。在取消所有输欧纺织品数量限制的前提下,将备忘录项下的8个纺织品类别纳入双边监控体系,施行为期一年的出口许可,实行企业经营资质准入。具体资质标准和符合资质条件企业的名单由纺织行业中介组织提出。由于实行资质审核,部分企业出口将受到限制。今后双边监控的范围是否扩大到其他纺织品,尚不明了。
(二)欧美贸易保护措施的不确定性。虽然中欧纺织品协定即将到期,中美纺织品协定也接近到期,但并不意味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即将通行无阻。面临我国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和出口潜力,面对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压力,不排除欧美采取新的反制手段的可能。可以肯定,尽管欧盟纺织业和部分成员国要求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限制的呼声不断,欧盟仍会恪守承诺,不再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定配额限制,但会加强监控。按照中国加入WTO协议规定,欧盟成员国可在2012年前适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一旦认为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可以提请采取特别保障措施进行限制。如果中国纺织品出口超出欧盟承受界限,其便可能启动一般特别保障和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加以制衡,还可能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特别保障措施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可能更大。同时,美国正密切观察中欧纺织品贸易动向。纺织品出口是我国对美贸易巨额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中美协定行将到期后的美国政策取向需要关注。
(三)对欧纺织品出口秩序的不确定性。明年随着配额取消,对欧纺织品贸易是否会发生较大波动,再现三年前出口无序、摩擦加大的现象?各方看法不一。笔者认为,对明年输欧纺织品市场秩序不能过于乐观,短期出口数量激增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是因为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生产能力过剩,出口能量被配额压抑,面对失去配额限制的市场,更多的企业想抢关出口;二是因为维持纺织品贸易秩序的集体愿望与企业个体的贸易行为,存在难以协调性,企业一般想的都是大家少出、我多出;三是因为在中欧双边监控体系安排下,施行出口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准入,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出口企业数量,但是难以控制出口产品数量;四是因为长期形成的以量取胜的外贸增长方式短期不可能转变,出口秩序有效管理机制缺失。
现在是考验纺织行业的成熟程度和自律能力的时候了。如果不能十分珍惜和理性对待欧洲纺织品一体化市场,并有效防范出口无序,那么2005年的现象有可能重演,招致新一轮的国际贸易摩擦,危及欧洲市场的长期稳定保有。
五、努力实现纺织品贸易稳定健康发展
积极适应国际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新变化,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狠下功夫,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纺织品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一)注重营造稳定和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是全球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是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最大受益方。抓住并用好一体化的机遇,形成稳定和有利的纺织品贸易环境,促进产业长远发展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纺织行业和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面临后配额期重启,引导企业采取理性和稳健的出口策略。一方面,推动纺织品贸易稳定健康发展,在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体制下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把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无序竞争。牢固树立没有自律就没有发展的思想,从对国家负责、对产业安全和企业发展负责出发,按照国际规则规范贸易行为,营造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贸易秩序。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推进技术和装备创新,着力开发应用能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要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的主导产品,稳步推动低端产业向低端产业发展。以高质量的产品实现市场的高占有,促进出口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
(三)积极实行品牌战略和国际化经营。高度重视发展纺织品牌,加快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品牌竞争转变。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实现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的飞跃,在克服行业突出软肋上有突破。同时,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发展产业。支持企业在国外设厂和联合办厂、收购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利用各种区域性优惠安排,并且绕过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通过"走出去"发展,提高对国际消费市场的支配力,改善纺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四)着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学习国际先进的设计、营销理念和管理方式,改善企业经营素质。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欧美等主要市场基础上,开拓新兴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可能造成的风险。积极采取优化产品渠道、提高出口单价、承接高附加值高定单等措施,化解国际贸易条件变化影响。实行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采用适宜的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要积极应对纺织品贸易摩擦,做好纺织品出口状况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以利企业快速反应、规避风险。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努力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维护产业安全。
(周必健赵晶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