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湖北如何承接产业新转移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1-08 10:11:26  来源:湖北日报 收藏

   财政政策调整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共同推动沿海地区的纺织、粗加工和玩具等产业(下文简称新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形成一种新的产业运动态势,中西部各省市都大张旗鼓地谋划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文章,比如,重庆、郑州等城市要打造新的纺织城。

    面对这个新产业的转移,湖北不仅需要使用传统的税费减免等政策工具,增加产业承接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使这些企业获得比在转移前更高的收益,形成更高的利润空间,进而形成新的“磁吸效应”,增强产业承接竞争力。

    新产业在湖北可享受的增益空间

    新产业在湖北可享受的增益空间主要有三块。

    首先,产业结构的配套收益。由于历史的原因,沿海地区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薄弱。在新产业的发展初期,这种“先天不足”的产业结构制约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当地的传统产业升级、高价买进等方法可以弥补。但是到了发展后期,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和规模化要求设备不仅一物多用,而且还需要及时在设备运行中增加新的包装、运输、信息编码等特色功能,增加产品的“重量”,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相对不足形成的制约作用就非常显著了。近几年来,沿海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就是一个例子。客观地说,即使没有当前的税收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的调控,沿海的这些新产业内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因产业的不配套而日益减少。

    从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看,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装备制造业——后工业服务业”的路径进行的。当轻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迫切需要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也为其提供设备、工具和更先进的物质条件,来提升自己在产业中的生存能力,而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也会根据这个新的消费需求而作出调整和扩张,进而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整个地区企业的利润空间。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正是湖北苦心经营多年的、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像东风汽车、武汉钢铁等特大型企业。就是一些多年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的一些设备和技术也明显好于沿海地区的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

    其次,科教资源的转化收益。科教资源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提升企业的利润: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家才能来拔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数值;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提升企业的技术体系等级和更新劳动工具。湖北是教育大省,是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和人才云集之地,科技资源十分丰富。仅仅武汉就有普通本科院校33所,重点学科65个,两院院士49人,在校学生有76万人,居全国第一。请让我们看一下“代工”(或者成为加工贸易)之王郭台铭的观点吧。他说:“富士康到武汉,不是简单地把产业搬过来,而是把科技之根移植到武汉。”科技之根是需要养分的,那就是充分利用湖北的教育和科研资源。

    最后,武汉城市圈可获得改革试验权、取得政策探索自主权所带来的新增收益。有人说,创新带来的价值,比国家给予的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如在土地方面,武汉城市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如果成效很好、国家认可,会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是有道理的。反观沿海地区,比如浙江温州、丽水等地的土地使用问题就是约束中小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制约因素。另外,武汉城市圈要建立统一的大气、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等,实现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也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的节约治理污染成本和增加环境收益,特别是对于像存在纺织印染、加工清洗等工序的企业。

    湖北吸引新产业有优势不等于武汉有优势

    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城市”。但由于新产业的基本面主要是纺织、粗加工和玩具等产业,因此,武汉并没有多少吸引新产业转移的优势。

    在武汉寸土寸金的武汉,新产业不可能比武汉的主导产业(比如重工业和汽车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胜。富士康少量人士进入武汉的几个月内,就使其周围的房地产的价格翻了一翻,公交车运输拥挤不堪,甚至治安也再明显恶化。进而推论,从沿海转移来的代工企业在人才(工资涨价)、土地(土地使用紧张)、政府政策倾斜(优先保证纳税大户的需求)方面可能处于明显的劣势,进而增加它们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再考虑到,代工企业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如果高就不会因为税收的变化而转移产业了),生产和生活成本的些许上升对它们可能都是致命的伤害。如果明天的武汉就像今天的广州,资源要素的昂贵迫使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离开,那么,作为理性的企业主怎么能够想不到呢?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类似富士康这样的加工贸易企业(这恰恰是新产业的主体部分)使武汉增加500万人,在目前武汉人均GDP只有19792元人民币、财政收入500亿左右的条件下,1700万人的武汉市极有可能重蹈30年前就开始被人唾骂的“城市病”覆辙。等到新产业转移出去,湖北又得到了什么呢?

    武汉选择主导产业还可能迷失方向。在武汉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武汉市的发展重点是“以电子信息、钢铁、汽车、轻纺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互动发展为重点,做好原料基地设点布局、下游产业布点和产业链延伸。”如果幸运地引进一批新产业中的企业,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理论问题,放弃产业升级上位(钢铁、汽车)的帮扶,转向低位产业,既谈不上产业结构优化,更谈不上对新产业的推动,因为它们将失去就近即时获取工具、材料、设备等便利;第二不符合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的要求;第三是加入了与重庆、郑州等城市的激烈竞争之中,而且不一定有竞争优胜。

    只有服务升级,才可能使万商西进入鄂成为一种“商务时尚

    单就纺织业而言,湖北的不少地区纺织业具有相当雄厚的基础,一直是当地的主要产业,襄樊市的纺织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经过了一段下降后甚至开始较快地回升。面对新产业的转移良机,湖北应该如何行动呢?

    第一,选区域。产业集中地就是一个个城市,但城市并非都是新产业的落脚地。落脚点应该具有如下性质:它是武汉城市圈的一员,可以享受新政策,获得新收益;它的水利水运还必须便利,水运的运费大约是汽车运输的十八分之一;它还必须能够与武汉等教育科研基地距离比较近,方便科研人员的交流和互动;它曾经有过类似产业的发展,当地有一批熟练的劳动力和技术设备,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第二,组人员。首先是精准招商引资,保证转移企业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对位。大力开发以企业引企业、以商机引企业的新路子。其次,要整合湖北的教育科研资源,改变评估模式,注重实效和后劲,形成大产学研的格局。

    第三,上服务。第一个方面是政府服务要上台阶。政府的治理理念要优化升级,优化经济环境的本质是降低商务成本,要素聚集能力是区域的重要竞争力。第二个方面是湖北的服务业要上台阶。以金融服务为例,江浙一带民营企业创造了当地大约八成的产值,却只使用了正规银行贷款的20%,它们依靠民间的非正规的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量大、审批简单、快捷,效率高。在湖北的民间金融弱小,那么新产业建设的所需资金则需要金融创新或者引入新金融机构来提供。当转移来的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甚至整条供应链的改朝换代都有强大的金融服务支持时,也许万商西进可能成为一种赢利性的时尚了。(李志平 华中农业大学)

    东部产业转移来源地及可能性转移产业表

    地区 转移产业

    上海 服装

    江苏 纺织、服装

    浙江 纺织、服装、汽车配套

    广东 电子、毛纺、制衣、制鞋、玩具、家具

    福建 制鞋

    香港澳门 制衣、电子

    湖北优势

    ①劳动力成本:工资水平低②交通设施: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发达③产业基础:纺织、服装、汽车、钢铁、机械、光电、化工等④地理位置:地处中部、九省通衢⑤人才储备:全国第三大人才大省⑥政策驱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政策
 

    中国的重新重工业化为湖北省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湖北省可以化发展初期产业结构偏重的竞争劣势为竞争优势。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贺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产业转移  湖北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