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丝绸集团:在变与不变中谱写辉煌
10年前,85个报账单位84家亏损;10年后的今天翻了个个:除一家亏损外,84家飘红盈利,利润总额从-1732万元摇身变为1.2亿元,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丝绸出口企业----这就是广东丝绸集团公司。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该变的坚决变
广东丝绸集团公司董事长蔡高声告诉记者,做企业就是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该变的坚决变,便是其中一条。
2000年,广东省政府对广东丝绸集团进行授权经营。集团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推出主体重组、整体改制、抵押经营、整合重组、破产重组、建新租旧、关闭破产等7种改革方式。尽管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员工可以自愿,而各公司的经理必须入股50万元,就是拿房产证到银行抵押也得掏出“真金白银”来与企业风雨同舟。
“当时其它一些改制企业入股的经营者因为公司没有起色,股份都被套牢了。不过,我们还是逼得经理们最后都认了。”蔡高声说,必须这样做。因为丝绸纺织这种竞争性行业,体制不活是“致命伤”。企业能否搞好,体制是关键。
改制后的子公司最终国有持股比例下降为35%~67%,经营班子、骨干和员工各占有一定股份。实现产权多元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国有控股、参股、混合型所有制的格局和较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以产权为纽带管理的各企业呈现出体制新、机制活、效益好的崭新面貌,原来盈利的企业锦上添花,亏损的企业内部活力和能量开始迸发----
中山市丝绸进出口公司1999年出口为4340多万美元,净资产仅有130多万元。改制后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进出口额达5亿美元,净资产增加到4522万元;
潮州公司原来是一家濒于破产的子公司,资不低债3000多万元。经改制引入民营资本后起死回生,出口大幅增加,成为当地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公司通过改革建立起新体制,把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既保持了国有企业在品牌、资源、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又激发了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活力,呈现勃勃生机。产品出口国从108个增至159个,从贴牌经营到创出自己的服装品牌“SILIQUE”,自主品牌出口从2000万美元跃升到2亿多美元,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在农村固本强基----不该变的决不变
广东丝绸集团在机制创新方面尽管变化巨大,不过,蔡高声认为,不该变的决不能变。因为丝绸产业一头连着国际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虽说龙头在集团,但根在农村,第一车间在农村,固本强基不能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贸出口减少,经济效益滑坡,全国丝绸贸工农科一体化的体制全面解体,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解体。面对这样的局面,蔡高声带领广东丝绸坚定不移强化与农民兄弟的合作,对农户进行“信誉投资”,实施蚕茧“低补高就”的保护价订单,规定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构建了可持续的生态管理环境,确保了高质量的蚕茧源源不断地供给企业。
近年来,广东桑园面积从25万亩发展到80万亩,农户从10多万户发展到35万户150多万人。集团属下的始兴公司厂丝质量由平均2A级提高到最高级6A级,改写了广东不能生产高等级厂丝的历史。
广东丝绸集团力挽狂澜,成为全国丝绸行业中唯一保持贸工农科一体化体制没有解体的企业。今年年初,广东丝绸成功重组广西、湖南两家省级丝绸企业,把贸工农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嫁接到资源更加丰富的内陆省份,该企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态势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