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装周的中国设计
叶滢:马可这次去巴黎时装周,用的是一个新的名字——“无用”。
赵倩:一个高端的品牌。相对来说是。
叶滢:这样的一个品牌,媒体反响很好,但是谁会是它受众呢?
赵倩:它其实是这样子的。你看国外的是这样的,比方说迪奥(Dior)这样的品牌,既有高级时装也有高级成衣。它的高级时装的受众能有多少人呢?
叶滢:“无用”比很多高级时装更艺术化,是特别onepiece的。
赵倩:道理是一样的,不管迪奥的高级时装受众有多少,高级时装的开发、手工等等整个工艺是不可能靠客户来养活的。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是互相依靠的,高级成衣如果没有高级时装的话,它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经营的。因为只有经营高级时装你才有可能去经营一个全方位的品牌——皮具、服饰产品、香水、化妆品等等。其实到最后,带来盈利的,服装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
高级时装依靠高级成衣去实现他的商业价值。高级成衣去依靠高级时装去做它的最高端、最综合的形象。这两个是不能分开的,所以不能说高级时装是带来不了利益的。“无用”的起源,是马可希望表现她所有的思想。“无用”更像一个艺术品,把艺术和时装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无用”和“例外”的关系,可以被形容成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的关系。我们认可了这种文化,以后就会关注它的周边产品。谢锋也是一样,他在巴黎的秀是JefenByFrankie,虽然不是高级时装那么高端,但是对中国市场上的另一条产品线——Jefen也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叶滢:时装公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要找一些中国的设计师去时装周?
赵倩:现任主席戈巴克在时尚界是一个激进派,他上任之后,大力推中国概念。2005年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和中国服装(爱股,行情,资讯)协会签署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就是建立一个法中合作委员会,其中一个理念就是要引进同时也要推出。不久,谢峰就提出了想进入时装周的要求,我们检验了他的媒体反馈情况、店面以及他在国内的情况,又对他以前的工作经历、做发布会的动机,他对设计的理解和设计思想做了很严格的考核,最后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叶滢:设计师进时装周有什么标准吗?
赵倩:我们在第一次邀请的时候,硬性的指标没有太多,算是一个综合的考虑。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这个指标是相对感性的。这个指标包括了他的设计理念、他的思想,看设计师有没有力量、意志和才华。一般刚邀请来的设计师我们都会安排在服装周的第一天,而且是最前面的秀。时装周都是从周日开始,时装周的顺序是纽约、伦敦、米兰、巴黎。记者一直在赶场,从纽约开始,赶场的过程中,很多周日赶不到,一般第一天记者最少。刚开始的设计师不可能进入到中间的好的场次去,都在开场,第一天第一场。你得到的记者和买手的关注也不会太多,有的就开始在早上10点钟,甚至是8点发布了。你如果一个季不行的话,那么下一季你就出局,把你的位置让给其他人。
每年的时装周,巴黎是最后一个场地,记者已经非常疲劳,但是他们又不可能不来,因为巴黎时装周现在可以说是所有时装周中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的。巴黎高级成衣时装周是8天时间,要做100多场,每一小时一场,根本就排不完所有的申请者,可能每次都有一二十个品牌给不到时间,哪怕就是第一天的第一场也不能给。2008年2、3月的秀,可能周六晚上就开始了,现在都是周日开始的,等于又提前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有任何的失误,下一季你就不能再继续了。
叶滢:这个失误是看媒体的评价还是市场的表现?
赵倩:主要是媒体的评价,另外就是设计。如果你没有太多设计才华,但起码要是时尚的,不能既没有设计才华又不时尚,和时装周的风格格格不入。而且你自己也会发现,在这个市场上你得不到任何的认可,没有媒体也没有买手,因此,你也就没有理由在继续下去了。
现在,谢峰已经做了3季了,他是中国真正进入巴黎时装周的第一人,证明我们的判断还是准确的。
叶滢:在谢峰之前也有其他人申请过吗?
赵倩: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过,之前也有设计师在巴黎做过联合发布,但是属于文化交流,不属于我们的时装周系统。时装周是不存在联合发布的。
我们当时选择了谢峰一是因为中国服装协会推荐了他,第二个是考核可以通过。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这个事情会给中国整个时装产业的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想推动整个产业的进程。
叶滢:在西方,年轻设计师独立起步已经非常困难,大品牌和快速时尚品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呢?
赵倩:与西方相比,中国设计师的市场条件好太多了,只要你不是太糟糕的话,在市场上生存没有太大问题。而就时装体系来说,国外的条件则要好过中国。国外是扶植设计师的,支持设计的。比如说设计师起步的前5年一般来说是最难度过的阶段,如果你真的有才华,就会得到一定的资金资助。另外,在国外,设计师设计加上经理人管理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而这两个人的组合往往在生活里有他们自己的故事。而中国这样的配合还是非常成问题的。当然,谢峰、马可各自都有很好的搭档。毛继鸿和马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互补的地方。
叶滢:中国时装产业最需要一个什么形式的平台?
赵倩:其实,每个企业的需要都不一样,我不建议所有的品牌都去做发布会。对于有些品牌我倒是建议它们去参加展览会,去和国外的企业谈加盟和代理。谈到平台,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教育,不管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都好,在去国外企业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知道整个这个产业的运作;第二个就是合作,和外部有双向的互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