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升级 谋求话语权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制造业用短短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行近200年的历程,在服装、玩具、家电、电子、摩托车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
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956亿美元,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制造大国;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GDP增加值达到13000亿美元。“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角,先进的高科技产品、优质的上市公司、正在国际化的中国品牌,就像是一张张“中国名片”,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真正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
2007年,中国制造业最辉煌的成就是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成功传回首张月球图片。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使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得以实现,从此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美国海军分析研究中心的中国军事分析家成斌说:“如果中国最终完成载人登月计划,那就意味着中国基本上成为人类在太空的第二大强国,甚至苏联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就。”
2007年,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产品已经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2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制造商,也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托起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新高度。
在这一年,中国制造开始转变思路,由低成本短期优势转变为追求持续竞争力,如海尔、华为、中兴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2007年12月初,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1正式作出决定:由中国提出的标准提案适合于应用到热水器接地情况不良的国家,最终的标准草案将于2008年底在全球发布。
这只是中国制造谋求国际话语权的一个缩影。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能改变中国家电企业单一的“制造”形象,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树立中国品牌的国际高端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遭遇到阻击。从2007年3月起,国外对“中国制造”出口产品由过去的“反倾销、反补贴”转变为质疑“产品的安全有问题”:“毒牙膏”、“劣质轮胎”、“含铅玩具”、“含抗菌剂的水产品”等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
对于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今日美国报》给出了一些解释:尽管美国最近发生一些召回玩具事件,但是要发誓过一个不买中国制造的玩具的圣诞节是不容易的。因为在美国出售的玩具80%是由中国制造的,美国制造的仅占10%。而更重要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大多数被召回的玩具只是设计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错不在中国或其它国家。美国玩具也不一定比外国制造的玩具安全,回避中国玩具不值得。
这一系列事件促使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方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集约型增长。
正如广东中山圣雅伦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伯强所言:“中国制造”还处于产业链低端,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带来的价格优势去占领海外市场。面对欧美不公平贸易壁垒的挤压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企业必须强化质量管理,实现中国制造“质”的飞跃,即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由贴牌到创牌的转变,最终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