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冬装越来越“单薄”
“多穿点衣服。”这是市民冬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不过,这话现在显然不太适合,因为市民的冬装已越来越“单薄”。
老城区东关街社区69岁的吴振贵和64岁的苏振华,都是退休教师,对冬装的变化很有体会。他们介绍,上世纪50年代,扬城市民的生活条件还很差,过冬衣服基本是沿袭数十年前的传统服装而鲜有变化,内衣是绒布做的褂、裤,上衣一般穿小棉袄或棉背心,外加长棉袍;裤子最特别,是套裤,即只有两只棉裤的裤腿(又称裤桶),到大腿根部就没有了,两裤腿用带子系在裤腰带上(大人)或绕在脖子上(孩子),“露在外面”的臀部用长棉袍遮盖。
那时人们冬天出门也很繁琐,头戴的无檐帽要拉下来,条件好一点的还要戴小耳套;以前土路多,雨雪天,人们穿布棉鞋不好出门,有条件的人家就将棉鞋放在桐油里浸一下形成“油面”,鞋底钉上鞋钉,防水又防滑,无条件的人家则穿“脚马”,像日本人穿的木屐,走在路上噼啪响;因为当时的袜子不结实,所以母亲冬天做得最多的女工是袜底。
在寒冬的雨雪天,“全副武装”起来,人的各种动作也会慢下来。不久,随着中装棉袄流行,上衣变短了,套裤随之慢慢消失,后来又出现了棉裤、绒布做的卫生裤,纱手套编织的纱裤。上衣也日渐丰富,出现了呢制上衣、羊毛衫等。
1990年前后,扬城开始有人穿羽绒服,这还是找关系买的,因为当时友谊服装厂做出口羽绒服,“有关系”的人找到厂里,可以购买到“出口转内销”的羽绒服,颜色、款式有点单调。
近年来,冬装变化更让老吴、老苏两位老扬州有点“眼花缭乱”,羽绒服越来越薄了,冬天也不再寒冷。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文章关键词: 冬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