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姐”的哒哒鞋 再也穿不到了
双脚紧紧夹住三角板,迎着光亮,熟练地穿好麻线,然后穿针抽线……半个多世纪来,成都布鞋三社女工张学新就这样为市民们做鞋,直到双目失明,肩膀永久性左斜。那一针一线,不但纳下她的美好姻缘,也记载了蓉城鞋文化的历史变迁。
前晚9:12,93岁的张学新老人在大石南路家中安详辞世。
一世姻缘因鞋而生
上世纪30年代,成都市提督街有家有名的鞋店,店中有位来自新繁的学徒叫王泽光,勤奋好学,善做鞋样,深得老板喜爱。当年,家境贫寒的张学新19岁,心灵手巧,擅长针织女工,闲时,她总爱到鞋店看王泽光做鞋,两人很快便熟识了,时常谈论做鞋。不久后,两人结为夫妻,在梓潼桥西街开了一家鞋店为生。“我猜想父亲当年送给母亲的定情信物,就是一双精美的布鞋。”女儿王怀清说,物质贫乏年代,一双亲手纳制的布鞋最能表达心意。
最擅纳底人称三姐
在儿女的记忆中,母亲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搬张小板凳坐在家门口,双脚紧紧夹住做鞋的三角板,迎着光亮,肩膀左侧着,熟练地穿针抽线……不消半日,一双纹理好看、结实耐用的千层底就纳出来了,找不到一针错针。而一般人纳一双千层底,至少要一天时间。
张学新做鞋速度快,样式美观,市民们口口相传,称她“张三姐”。每年下半年,找“张三姐”做鞋的市民络绎不绝。时髦的小姐穿旗袍定要“张三姐”的哒哒鞋,学生妹妹爱“张三姐”的盘盘鞋,英俊少年穿中山服也要配“张三姐”的小圆口鞋和操鞋。“母亲经常晚上熬夜赶工,后来眼睛渐渐看不见了。”王怀清记得,母亲的左手因为长期按浆布,有4颗厚厚的黄茧,右手心则因为摁锥子,也有一颗老茧。即使用刀削茧也不痛,削了又长。
爱子弟兵自纳军鞋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张学新成了成都布鞋三社的女工,由于三社没有场所,张学新只得把家当成车间。成为鞋社女工后,张学新纳鞋又多了一个内容——自发为解放军纳军鞋。王怀清说,舅舅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母亲对解放军也有特别的好感,她常常召集姐妹们,比赛谁把军鞋纳得又好又快。黑色布料的千层底成为当时最时尚的样式,甚至体现了一代人的生活观。正如张学新时常教育子女时所说:不奢侈,不攀比,勤劳诚恳,脚踏实地。
见证历史情怀不改
当时,全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迎来了中国布鞋的鼎盛时期,也造就了一些知名品牌,比如四川的三江布鞋。据称,当年创建川西三江布鞋品牌的部分人正是张学新的工友。张学新就这样成为历史的见证者。1977年,张学新退休回家,因精力有限,做鞋也渐渐少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皮鞋、运动鞋抢占市场,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的主要舞台,但张学新仍对布鞋情有独钟,只要有人找她做鞋,她总是乐意奉献。
今早6时,张学新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市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