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企业“走出去”发洋财
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比重大是我省最突出的优势。与此同时,如何解决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外向型经济与省内产业和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等“软肋”问题也最为迫切。
要以全球视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发展好省内产业与外向型经济,统筹协调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加快建立健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高水平引进来大步伐走出去”
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全省实际到账外资连续五年名列全国第一,近几年来酝酿对外开放的新模式,积极转型升级提升水平。江苏省外经贸部门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江苏省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利用外资的高水平而不是规模,要综合客观评价外资项目;强调“走出去”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等。
昆山学习新加坡韩国
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一的江苏省昆山市,今年提出了新的开放学习战略,就是整体发展水平学习新加坡,产业层次提升学习韩国,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昆山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昆山市政府认为,新加坡整体发展水平很高,许多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对昆山具有借鉴意义。昆山去年国民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已接近2万美元。学习新加坡,首先是经济实力还要进一步壮大,经济质量要进一步提升。昆山的制造业要从代工发展到自己的“昆山制造”。其次,昆山资本结构要优化,从外资为主发展成现在基本形成内资、外资竞相发展、融合发展的态势。
韩国也成为昆山等江苏一些发达城市的“关注对象”,“韩国在重点产业上的发展战略很值得我们学习”,昆山市有关经济职能部门人士表示,韩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思路很先进,从核心技术的引进开发,到全球营销体系,都值得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的城市学习。
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应对新开放经济格局的重要举措。记者在江苏省另一个百强县江苏省太仓市了解到,太仓已经成为中国德资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我们和德国企业一起合作培养人才,”太仓市招商局局长朱万里告诉记者。“土地税收等优惠对于我们现在的招商已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不会靠这些吸引企业,现在我们对外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人才引进,我们给的优惠主要就是人才优惠”。
围绕“进”“出”做文章
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围绕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做文章,要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江苏省外经贸部门表示,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功能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江苏省外经贸厅负责人说,江苏的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苏正面临着国际资本流动新机遇期、经济国际化提升期和入世后过渡期三个重要时期,这为江苏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提供了新机遇。
苏州经济学会副会长徐伟荣说,随着对外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苏州的对外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资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过去,现在苏州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三分天下”。
与此同时,更高水平地“引进来”、更大步子地“走出去”,越来越成为江苏省多个城市的选择。更高水平地“引进来”,即更好地利用国外的综合生产要素,引进跨国公司有效资本,引进国际服务外包,促进外资本土化,引进先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更大步伐地“走出去”,就是要引导和鼓励更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提高在国际产业合作中的层次。更大力度调整结构,即调整外贸出口结构,适当降低加工贸易比例,提高一般贸易比重。
(-特派江苏记者徐海星、骆建基)
温州企业国外建15个商品城
“走出去,在洋人的土地上,做洋人的老板,收购洋人的企业,赚洋人的钱。”多年前,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这句话让很多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心潮澎湃”,而现在,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实践着。
据浙江省外经贸厅统计,截至去年底,浙江省经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达2980家,继续位居全国首位;从2002年到2007年,浙江企业境外投资额由0.6亿美元提高到约6.6亿美元,“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一如浙江省的“民资大省”特色,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在这些“走出去”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是主体,占到总数的95%。据统计,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五大洲的121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阿联酋、俄罗斯及中国香港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集聚程度较高。
众企业“抱团打天下”
康奈集团是浙江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2001年就开始在国外开设专卖店,并掀起了一股海外直接投资风潮,目前已在美国、意大利、希腊、法国等10多个国家开设120多家海外专卖店。“虽然国内市场很大,但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个趋势,而且迟出去,不如早出去。”对此,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解释道。
浙江不少小企业也想走出去,只是一家企业在境外办厂风险大,成本也高,于是由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在境外办工业园、贸易城,进而吸收国内企业进驻的“抱团打天下”方式应运而生。
2006年,康奈集团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全国第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招标中胜出,牵头投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合作区”,与其一同中标的还有华立集团投资的泰国“罗勇工业区”。而在全国第二批境外经贸合作区招标中,“中国龙江经济贸易合作区”、“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两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成功中标。至此,浙江省已拥有四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首位。
此外,企业自发地到国外开办工业园、贸易城的模式也方兴未艾。2007年,浙江越美集团在非洲尼日利亚建立“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区”,该工业园计划引进15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形成从纺纱、织造、绣花、针织到整套服装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已经有10多家企业有意向加入。到目前为止,仅温州企业就先后在喀麦隆、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15个境外商品城。
“走出去”形式多样化
近两年,浙江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新的态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介绍说,浙江企业原先是以产品出口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国外投资建厂,这从当地媒体组织的2007年“风云浙商”的候选人中就可看出端倪,他们中有不少都已在非洲、缅甸投资开办工业园区或者进行资源开发;原来他们通过代理出口,现在与国外大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在国外建营销网络;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在境外上市。“总体来讲,浙商视野更开阔了,在全球化中得到了磨炼,对法规更加熟悉,走出去的步伐更大更快,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
史晋川认为,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态势,与浙江企业发展阶段有关,浙商很多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与吃、穿、用有关,但国内市场开始增长缓慢,于是向国际转移,寻求市场,而且通过前几年的走出去,浙商也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
“走出去”促产业升级
1999年浙江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浙江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确定开放策略和措施。
据介绍,浙江企业发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不断走出去的过程。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剑锋认为,浙江企业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靠“供销员精神”,当时温州有100万供销员跑天下;上世纪90年代,浙江企业开始走出浙江,不过方式上还是以在外地开办销售网点,基本还是围绕销售;1997年以后,浙江的土地资源开始紧张,造成不少企业竞争优势开始不明显,于是浙企开始大规模走出去,其中不少成功开辟了全国市场,成为了“小巨人”;如今开始大规模地走向国际。
“浙江本身资源有限,通过本地商人走出去,给省内产业升级带来了更大空间,更大意义上,走出去后建立了更多更广泛的联系,可以带来新观念、新资源。”史晋川说。
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在国内外创业的浙商约550万人,其中省外440万人,投资6700亿元,而跳出浙江发展的浙资,又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反哺”浙江经济,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互动格局,推动了浙江的产业调整和提升。
(-特派浙江记者王伟、伦少斌)
点
评
点评人:
刘伟: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比重大是广东最突出的优势。但近几年随着国内其他省份的强劲竞争,大量的外资更多地流向了长三角地区,广东吸引外资的优势已不再“一枝独秀”,这说明广东传统的外源型经济先发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因此,只有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继续巩固先发优势。比如就拿引进外资来说,今后广东不光要盯着利用额度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利用质量,优化利用结构。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现在对引进外资的态度已经到了一个历史关口。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发展最缺的主要是资本,而劳动力、资源等相对“富余”。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的资本尤其是外资并不缺乏。相反,过多的资本净流入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外部失衡,而这种外部失衡又进一步影响了国内均衡,从而一方面迫使我们不断收紧银根,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日益突出。而要缓解国内通胀局面,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国际收支失衡。所以说,像广东这样的沿海地区,现在利用外资已到了必须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均衡的阶段。
其次,现在利用外资已经到了控制规模、强调结构的阶段。第一,对于沿海地区而言,以往那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阶段已经结束。第二,现阶段应更加重视以技术、设备等实物形式引进外资,而非单纯的资本引入。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有助于消除国内通胀的压力。第三,在引进技术、设备等实物形式的外资时,应该考虑其与国内技术的融合度及溢出效应有多大。
再次,现在沿海地区是需要认真考虑“走出去”的时候了。对于广东这样的发达地区,资本净流入已经很大,现在有条件、也有必要考虑资本输出问题。资本流出应该朝着“资本过疏地区”走,这种“资本过疏地区”既包括国内其他地区,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