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转型 全球鞋基地东莞是否“空心化”?
《劳动合同法》实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出口退税下调,部分企业大撤退……
现状
多重压力引发传统企业大撤退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打的东莞,毅然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近日,东莞桥头镇一家台资家具企业倒闭,老板跑了,欠下了800多万元工资。上月初,东莞常登鞋业有限公司(台资企业)以转行为名,用4000多万元作为经济补偿,遣散4000多员工。
据记者与东莞各镇台商协会接触获悉,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去年10月以来,制鞋、家具、五金等传统企业,出现了往年鲜见的大批量撤退,引发媒体关注。
据调查,东莞企业撤退与躁动中,石龙、石碣等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则反应趋淡、波澜不惊。但作为制鞋、家具等传统产业重镇的厚街、大岭山等镇街则出现不少波动,外迁企业陡增。
亚洲鞋业协会的信息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大约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关门或者外迁。靠“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也在这股气候的重压下,加入关门或外迁的行列。
据悉,这些传统企业一般迁往江西、湖南或广西等地,有的迁往越南、泰国等地。行内人士预测,随着《劳动合同法》施行的刺激,企业关门或外迁趋势,在春节前后或将迎来高峰。
悬疑
双转型会否带来产业“空心化”
双重成本将企业按在火炉上
笼罩在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下,东莞传统企业“疲惫不堪”。此时,东莞依然力推“双转型”,东莞产业迎来了产业大洗牌时代。
山雨欲来风满楼,悬疑随之而起:重重压力下,东莞“双转型”会否带来产业“空心化”?
在前天召开的政协旁听人员座谈会上,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说:“利润越来越薄,政府再不扫清地方乱收费、多重收费等问题,企业将死得更快。”叶春荣是一家电子科技企业的董事长,据其透露,确实已有不少传统企业退出东莞。
叶春荣提到,不少居(村)委会,对外来企业每人每月收取20-25元不等的“人头管理费”,仅这一笔费用,以2000人的企业计,一年下来就是50万元左右。此外,还有路灯费、堤围费……
叶春荣还说:东莞的堤围费,在广东或许不高,但在全国来说是很高了:以出口营业额衡量,如果超过50万就缴50万元,刚好50万也是缴50万元。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要求越来越高,执法也更严格了,企业的利润很少了。”叶春荣称,以前地方村委穷,多缴一些无所谓,但现在生存这么难,有些收费也不合理,无法律依据,地方政府应该取消或给企业一些扶持。
不少企业界的政协委员也深有同感:中央政策、法律,企业必须遵守和执行,但地方额外负担能否卸下?企业毕竟已给地方缴税了。
“进来的企业有多少?”叶春荣表达了隐忧,当有1/3企业、300万人撤出时,那东莞意味着什么?
东莞成为内地招商“基地”
东莞的隐忧,还有来自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资团队,他们纷纷祭出“杀手锏”:用地有保障!不停水停电!用工不缺乏、成本不高!还有诸多优惠政策……
“目前,已经招到了208个项目,总投资39.14亿美元。”这是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会上对媒体公开的战果。据悉,这是淮安第八次大规模到莞招商,今后仍将持续下去,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
据丁解民透露,自2005年起,淮安就派出200人的强大阵容,常驻东莞招商。丁解民掩饰不住渴望:东莞有大量台商和港商,是淮安招外商的重要“战地”,利用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机会,希望获得更多的外商前往淮安投资。
据介绍,淮安推行“一站式”审批、“零距离、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大力实施领导挂钩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投诉受理督办和软环境建设评议、投资决策咨询服务、项目建设全程帮办、企业服务月等十项制度以及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吸引外商的重要因素。
然而,趁东莞转型,渴望分到一杯羹的,又何止淮安?“一天3-5场。”据驻莞招商知情人士透露。
高层
东莞不会出现“空心化”
“双转型”会否使东莞“空心化”?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明确表示,产业转移,东莞不担心出现“空心化”。据了解,最近两年,东莞引进外资120多亿美元,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园也运作得不错,势头很好。
“东莞将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刘志庚表示。
“不担心”不代表“不在乎”。刘志庚对东莞企业的现状,格外关注。
1月8日下午,在东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刘志庚就表示,一些地方动不动搞活动,很多活动来头都很大,找民企拉赞助,民企负担太重不容易。刘志庚同时强调,只要对民营经济发展有利,该变通的政策要善于变通;只要对民众创业有利,就要一路绿灯,使群众无阻碍地实现自主创业,使民营企业无阻碍地实现自主发展。降低创业成本,坚决制止与民争利行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东莞市市长李毓全坦言,东莞目前仍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任务艰巨,持续稳定发展压力增大,加工贸易转型十分迫切等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好转型和发展的关系。
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毓全也接连表示,“不会,不会……”。他说,“双转型”中,出现企业流动是很正常的事,原有产业布局已不适应东莞的发展现状,转型势在必行。李毓全最后表示,有的企业要走,也有别的企业要来,根本不存在“空心化”。在接下来的产业升级中,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一是东莞招商引资的思路不会变,但招的项目会有很大改变;第二就是,在原有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加快吸收创新的步伐,改变原有来料加工占绝大部分的现状。
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表示,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因成本等问题,转到其他地方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当初香港、台湾等地一些企业转移到东莞,毕竟东莞正处转型升级时期。
“对乱收费加重企业负担的费用,政府一直在关注和规范,”江凌表示,目前,东莞也在考虑怎样服务好一些企业,帮助一些有条件和能力的企业升级,希望外迁企业即使是将生产车间转移到其他地方,但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以及企业相应的配套仍留在东莞。
据悉,东莞目前也在着力打造服务外包,希望能抢占企业服务外包的第一桶金。江凌反映,服务外包好处是投资的主体是我们,根在东莞,利于东莞经济的持续稳定。
此外,开拓内销市场,这点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有人问:逐利是企业的天性,凭什么企业会放弃国外市场,专心转战国内?
江凌释疑:开拓内销市场,东莞有两个考虑,一个是现实考虑,另一个是战略考虑。现实考虑是,多开拓一个市场,就多一份生意,开拓国内市场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国际市场。单纯依赖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有风吹草动,企业就不稳定,东莞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战略考虑是,中国崛起,谁先占领国内市场,谁就掌握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