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全文)(9)
据媒体报道,目前在非洲华侨华人达50多万,在南非有近30万。非洲一共有53个国家,其中只有5个与中国大陆目前没有外交关系,但即便在这几个国家,也有不少华商。也就是说,非洲所有的53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有华商的身影。
近年来在中外贸易中,中非贸易成为一个亮点。截至2006年9月,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项目达到800多个,总额达110多亿美元。2007年1至9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在非洲新签承包劳务合同18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9亿美元。随着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断提高,贸易和项目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对非洲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2006年中非高峰论坛之后,中国政府给予非洲国家许多优惠待遇,不仅免除了债务,还增加了政府投资和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发展的政策。有人断言:中国正在改变非洲发展格局。
如果翻开厚厚的史书,人们会发现,中非交往的历史长达千年以上。中非历史上的频繁交往,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了双方人民的生活。
根据史籍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就有了中国与非洲交往的记录。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魏王朝通过波斯和印度洋地区的古国与非洲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地区建立了商贸联系。到了唐代,因为上层统治阶级需要产自非洲的香料、象牙等奢侈品,于是这种贸易需求带来了中国人远航非洲的新高潮。两宋年间,中国商船已广泛游弋于红海、波斯湾与东非海岸之间。产自非洲的象牙、犀角、明矾等物资大批涌入中国,非洲的原产作物高粱、芝麻、西瓜等也成了普通中国百姓餐桌上的美食。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火药和雕版印刷术也随着阿拉伯人和蒙古西征传入非洲。
在近代历史上,中非交往的记录是以华工的血泪为代价的。1811年,第一批被贩运到非洲的华工来到了圣赫勒拿岛。1904年,英国殖民者公开在中国进行变相的奴隶贸易,大批华工被贩卖到南非挖掘金矿。与此同时,还有10万华工在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地的种植园和农庄里以及刚果、塞内加尔等地的公路和铁路工地上流淌着汗水。随着大批华工登上非洲大陆,中国的农具、轿子和滑竿等也传入非洲。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非联系更加广泛。50多年来,中国和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建立了互信互利的外交关系,文化上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中非经济和贸易的大规模增长,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1995年我国进行援外方式改革,过去对非洲进行单纯援助转为谋求经济上的互利合作,也就是说,中非合作从单纯的扶贫援助向更广泛的投资、贸易和社会发展领域扩展。非洲国家众多,情况复杂,与国有企业相比,私有企业在当地发展更方便,也更灵活。因此,中国政府鼓励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同时到非洲发展。也就是从那时起,许多华商抓住机遇,开始大规模进入非洲。于是,人们将这个阶段称为“中非合作新时代”。
2006年中非贸易达到500亿美元。2007年前10月,中非贸易额达5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商务部相关资料显示,在2006年广交会上非洲方面出席的企业代表近5万人,也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现在国内许多企业都在运用国际化发展的手段提升自身实力,非洲逐渐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中国在非洲喀麦隆和坦桑尼亚等国家成立了11个贸易中心,制定了专门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拓展业务,如政府提供贴息贷款,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简化审批程序等,重点促进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
在非洲,华商主要来自浙江、广东和福建,其中浙商最多。以喀麦隆为例,在当地2000多华人当中,浙江人就占到四分之一以上。
在非洲的华商,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第一类是中字号的大型国企和中兴通讯、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在国外主要以承接大型工程为主;第二类是一些把工厂移到非洲的制造业企业,因为税率和劳动力价格的因素,这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成本,避开西方国家诸如配额之类的非关税壁垒。第三类是商贩,他们主要是把中国的商品运到非洲去销售。
在非洲各地的华商,生意按规模大小也可以分成三类:大型的如矿产开发;中型的如投资办厂制造产品;小型的主要是经营小商品买卖。
非洲什么都缺,制造业和高科技都不发达,有的国家连根针都不会制造,产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不要以为非洲人没有消费能力,非洲穷人多,但富人也不少。非洲人普遍缺乏理财观念,有钱就花掉。因此,价格适中且品质不错的中国小家电、小五金和小百货在当地销得很好。譬如在安哥拉市场,1盒蚊香在国内卖3元钱,在那里可以卖到5美元;1根5毛钱的铁钉能值1美元;一台1300元人民币的全自动洗衣机,出口到那里能卖1000多美元。在整个非洲市场上,中国货通常能卖到很高的价位。
非洲市场很大,进入非洲的华商运用聪明和智慧,用心研究非洲的市场特点,摸清非洲的市场规律,使自己发了财。
除了市场大,非洲还有很多资源可供利用。非洲的劳动力很便宜,可以帮助企业大大降低成本。一个当地劳动力一天的工资是25美分,折合人民币2元钱。另外,产自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到欧美没有配额限制,利用这一点在当地做转口贸易,也是不错的选择。
再如,赞比亚水资源丰富,富含各种矿物质,向地下打十几米,抽上来的就是矿泉水。在当地超市里,1桶这样的水能卖5美元。从打井到盖简易的罐装水车间,投十几万元人民币就够,做这个投资不仅当年收回成本还能盈利。
非洲许多国家都具有单一经济结构的特点。这些国家希望经济多元化发展,不用依赖某一种资源性产品。中国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生产设备都比较适合非洲的发展需要,而中国产品的价格与非洲的发展正好实现对接,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
在非洲国家,尤其是在那些被联合国视为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里,餐饮生意相当兴隆。近年来,我国一些私人业主不远千山万水,前往非洲开办餐馆。那里各种原料,尤其是劳动力比国内便宜得多,而菜价却比国内要高得多。假如把北京的普通餐馆搬到非洲,再挂上几幅中国画和几盏灯笼,这在非洲就算是高档的中餐馆了。在非洲沿海富庶之地还有专营外卖或只有两三张饭桌的小型中餐馆,凭借味道鲜美、经济实惠的饭菜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非洲朋友在与华人聊天时,常常对当地的中餐馆津津乐道,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些非洲国家的部长、总理乃至总统经常光顾中餐馆,做了中餐馆老板的朋友。一些外商为吃顿中国饭甘冒酷暑驱车几百公里,还有些外商干脆把中餐馆作为晚餐的固定去所。
据调查,在非洲开一家高档中餐馆需要5万美元左右的投资,花费最多的是购买必需的冰柜和空调机,长则一年短则半年就可收回投资。中餐馆一个家常菜标价折合50至100多元人民币,除了要从中国邮购一些佐料外,非洲小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大大低于当地的超市,所以非洲中餐馆毛利一般高于国内3倍左右。如果在非洲内陆经营中餐馆,利润就更高了。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洲的贸易额由2000年的5.77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58.19亿美元,在中国对非贸易中的所占比重也由5.45%上升到19.75%。
作为国际性民间组织,中非民间商会是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对非洲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中非商会的引导下,民营企业“走进非洲”将不再是唱“独角戏”——“援建一个项目、形成一个龙头、拉动一个产业”的组合效应将逐渐形成。
中非民间商会是一个非营利性民间商会组织。自2005年3月启动以来,它以民营企业为参与主题和服务对象,以项目推动等实务方式促进中国民营企业走进非洲,与非洲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在农业、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IT、电信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目前非洲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期,但非洲本地缺乏技术管理人员。因此,很多建筑工程包括国际援助工程都要通过招标来完成。这都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机会。
非洲国家也频频向我国传递信号,希望我国加大投资非洲的力度,对民营企业家投资也十分欢迎。中非民间商会已经帮助中国民营企业家在非洲建成20多个农业示范园。明年还将在莫桑比克设立第一个中国IT工业园,这也是莫桑比克的第一个工业园区。在尼日利亚全国最好的保税区卡拉巴保税区中,还专门为中国企业开辟了一个纺织工业园,用于支持中国企业投资。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具备决策更快、机会抓得准的特点。而且,民营企业家只要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复制到非洲就可以赚钱。因此,有人说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第二桶金”在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