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集群:配套完整 优势明显
针织产品按种类分为针织服装、经编以及袜业几个部分。相应地,其产业集群也由于其生产产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近年来,针织行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在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一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配套的针织产业集群。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超过120家,利润总额和出口总额增长迅速,凸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针织服装:规模优势明显
针织服装产业集群是针织行业产业集群的主体。集群内部大都从事面料生产、成衣加工、还有印染、定型、印花等配套行业。如浙江象山,是我国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之一。由于注重科研能力的开发,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所合作建立五大中心,即中高档针织面料中心、染整中心、印花中心、信息中心、针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象山现已拥有1000多家针织服装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6亿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15家,2006年出口额超过80亿元。
江苏江阴市的祝塘镇则形成了一个从纺纱、织造、印染到成衣的产业链。前有几十万纱锭、12台进口气流纺的产纱能力,中有2000多台套的针织设备,后有品类齐全的针织服装,可年产各类针织服装1亿多件。而靠近“中国常熟服装城”的辛庄镇因地制宜,发展以针织服装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出现了“村村毛绒绕,户户横机响”的景象;广东佛山的张槎镇针织行业大圆机总数超过10000多台,设备先进,在针织企业总数不增加的前提下,经济总量每年持续以10%的速度增长。
此外,近年来由于原料供应、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针织服装从东部向中部转移。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成长起来。
经编:科技含量高
针织工业中另一个重要门类就是经编了。江苏的常熟、浙江的海宁、浙江绍兴、福建长乐、福建晋江、广东潮阳及珠三角,都是经编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地区的经编设备材质好,加工精度高,可以向多种规格、高机号、宽幅延伸。因此形成了机型优势互补,向专用型、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电子技术和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较强的研发和设计水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经编产品,产业规模、产品档次都得到不断提高。
如福建长乐市金峰镇1982年创办了第一家经编厂,是全国最早发展经编业的地区,也是国内生产经编花边生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浙江海宁市马桥镇1999年3月创建了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如今已形成群体效应;绍兴县杨汛桥镇发展提花经编机,全镇拥有亿元以上经编企业8家,其中6家为高新技术企业。
由于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突出、产品性能独特,经编在中国针织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袜业:产业配套完善
袜业集群包括浙江诸暨、义乌、海宁和广东佛山市里水镇等。集群地区以原料、袜机和劳动力市场为依托,以社会化合作、专业化分工为特征,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基本形成了织袜为主,轻纺原料生产、销售、印染和产品定型包装一条龙生产的格局。袜业产值、销售、出口在当地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浙江诸暨大唐镇袜业,其产值、销售、利税、出口 交货值分别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85%以上,袜业经济以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义乌袜子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袜业专业市场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义乌袜业的成长壮大,在技术、质量、品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科学引导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针织产业具有规模和集聚优势,产业链配套比较完整,上下游企业之间能保持资源、信息以及技术上的交流和共享,有效地发挥了企业集群化的优势。但是,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尤其表现在:
产品附加值总体较低。众多小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设计人员,产品多集中在粗加式的中低档及大路货,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企业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开发的现象,设备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集群与市场衔接有待加强。一些集群内企业积极开拓市场的主动性不够,处于被动接受客户订货的状态,导致相应的市场资源配置不太合理。有些集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没能形成与之共同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多数集群缺乏知名品牌。此外,多数集群内优势企业的带头作用偏弱,直接影响了针织行业的提升与发展,与行业快速发展形成较大反差;
地方政府的扶持、引导尚待科学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引导工作力度很大,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但是有个别地方对长远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和长远规划。项目上马前缺乏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比如在加强创新和环保的工作中,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到位。过于专注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对环境、创新、可持续发展问题主抓力度不足。
下一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织行业将紧紧围绕我国纺织“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发挥现有优势,提升终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掌控力,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