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的路口,通向何处
从去年开始,创意产业概念呈发散状在中国服装业内长驱直入。人们无法用冷静的心态面对已然来到身边的这场创意竞赛,它也一定会改变些什么,我们的生活也许就在这场创意的影响之下,来一场质的变化。
不创意,拿什么来竞争
有朋友前一阵子拿着他不远万里托人从美利坚快递过来的电子产品itouch,满足地炫耀着,这个只有两个键的小东西确实很吸引人,让人有种观感的满足和触摸的欲望。它的成功灵魂就叫创意。
创意正在无孔不入,或许这样说比较贴切,在今天,没有创意的产品不仅会很快会贬值而且会消失掉。不创意,就会立即遭淘汰。
前几年大家一门心思想把一件事做好,比如做设计,比如做市场。要做的事情不仅实在而且面面俱到,把自己累得够呛。时装周,博览会,订货会一样接一样,年年都是老套路,根本没时间去创意。可现在不行了,不创意就可能没饭吃。昨日跟一业内打拼多年的服装设计师闲聊,他竟然说,如果再拿不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设计和思路来,趁早转行做别的算了。
作家龙应台曾把“创意产业”这个词解析为“上游创意,下游产业”。很显然,中国正处在创意的下游,甚至是产业本身的下游。一方面,从计划经济的规矩方圆中走出的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创意留白,创意工业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嗷嗷待哺的中国市场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意有着极佳的食欲和胃口,不管自己最后会不会消化不良。仅向物质世界敞开了26年怀抱的中国社会还处于“准”消费时代,而创意工业是消费时代的产品。补课是必要的,不然拿什么来填充。
据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经济渐成浪潮,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实践证明,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较大的创意实现地。当国家大剧院的“巨蛋”、国家体育场的“鸟巢”、央视的“扭曲之门”前后脚地进驻京城安营扎寨之时,有人发出感慨:在早已变异了的红墙绿瓦之间,国外建筑师的作品有步骤地安家落户,北京,已经成为这些创意的绝佳试验场。
在这场不得要面对的创意游戏中,你不会玩再掌握不了技巧,都将是一件悲哀的事。
这个时代有些无情,一下子就把人拎进了某种潮流。但创意是件好事,它首先是基于品牌的需要,要有利于品牌的发展。谁的创意能令消费者着迷,谁就有了说服力。创意有了生命力,会不会看上去更充满力量。
创意经济不仅是有源之水
创意产业发源地英国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推动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创意阶层虽远未成形,但已是呼之欲出。与旧的经济与文化体制的转型相伴,出版人、设计师、广告人、经纪人、建筑设计师、报人等文化人群最终将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型,成就中国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不仅如此,中国当代文化产业研究仍旧处于宏观向“中观”过渡的阶段,在深度与广度上远未进入“微观”阶段,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中国创意阶层尚未形成以及创意产业形态尚未成熟。
比较同意这个说法:不赚钱的创意是没有价值的,好的创意不是空想的,是有源之水。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赫就曾表示,法国的时尚创意来源于高级时装产业的发展,以及时尚设计大师们的推动,而中国的服装发展则依靠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及现代生产工业体系的发展。“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今天美国从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韩国打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日本喊出了“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的必由之路。
说回到本土,中国的创意时尚产业刚刚起步,真正反映到时装产业还需要些时日。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服装制造企业,要做的事情很多,因为,服装创意产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一个总体规划。
因此,贯通产业上下游和完善产业链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现在已经具备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设计师的技术创新与时尚创意,那么如何将萌芽阶段的创意设计与创新产品,以更互动地方式走向生产,走向社会,把创新变成效益,把创意变成生意,这才是重中之重。
创意,绝不是跟当下无关的事。就算它可能会向左走,也可能会向右走,可它依然很吸引人。我们可以用一种纯粹的心情,来看待这场创意变革的完整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