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年 成就北京“时装之都”的关键
2008年是北京奥运年,“奥运”两个字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北京要在2010年建成具有文化内涵、科技领先、引导时尚的世界“时装之都”,2008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它将使北京“时装之都”的梦想实现质的飞跃。
建“时装之都”意义深远
目前,世界上有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意大利的米兰、英国的伦敦和日本的东京这五大“时装之都”,单从经济发展层面说,它们无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服装产量最大的国家,却没有一个像上述城市那样的时尚中心。建设“时装之都”,北京势在必行。
北京建设“时装之都”,其文化、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得到空前的促进。北京服装纺织协会副会长张培华表示:“北京‘时装之都’建设的重点是建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从服装面料到成品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同时,北京建成“时装之都”必将成为引导我国服装业中的研发设计中心、流行时尚展示中心、精品副食商贸中心、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的快速发展。北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形象必将极大提升。
“时装之都”建设稳步前行
纵观2007年,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在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北京市社团办的领导下,在加快推进“时装之都”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使行业步入了健康发展时期。
服装企业的规模扩大。2007年,全行业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突破500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0家,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有40家,10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也有3家。
服装品牌影响力加大。其中,“李宁”、“铜牛”等17个品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或者北京品牌产品称号;“雪莲”、“水孩儿”等42个注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者北京市著名商标称号;“白领”、“爱慕”等品牌分别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大奖。
时装设计人才聚集,设计水平提升。调查显示,北京服装领域聚集着大批设计师,上千名设计人员,近200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其中,“吉芬”作为设计师品牌,走出国门,进入巴黎时装周;“派克兰帝”、“依文”等品牌在法国的展会中亮相,展示了北京服装品牌设计的新水平。
企业、品牌、人才等因素的发展,给“时装之都”的建设铺平了道路,为其大踏步前进埋下伏笔。
“时装之都”建设中的窘境
总的来说,“时装之都”的建设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表现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在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七届四次理事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副局长、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常青指出,北京在“时装之都”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瓶颈问题。
总体上说,北京服装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常青说,目前北京的服装品牌价值过10亿元的寥寥无几。
部分服装企业基础薄弱,管理不科学。要建设“时装之都”,企业必须要稳定地发展,因为企业是构建“时装之都”最重要元素之一。
部分企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方面做得不够,还存在很多问题。常青强调,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不断壮大;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则能体现出企业的社会价值,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建设北京“时装之都”上,有些项目进展缓慢,推进不力,没有让此项工程的建设在适当的时机得到充分推进。
建设“时装之都”的绝佳机遇
2008年,北京奥运年,是北京建设“时装之都”的绝佳机遇,它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注意力。常青说:“北京服装产业的进程和发展程度将有目共睹,我们责任重大,然而又责无旁贷。”
为保证北京“时装之都”建设的圆满完成,常青强调,北京服装纺织工业协会将会在几个环节上下苦功:提高企业和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政府和协会都将不断加大奖励的力度,刺激人们开拓工作新思路;加强北京服装品牌集群的塑造,品牌是产业的缩影,没有响当当的品牌支撑,产业将无从谈起,而品牌集群的提升,无疑更能促使行业的发展;注重产学联合,培养人才,服装设计师在我国时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事业中占有重要作用,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办好沙龙活动,加强其与世界名师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时装不仅仅是一种流行,更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只有不断做好服务,才能有效地保证消费者的高质量生活,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给“时装之都”的建设构建和谐的环境。
北京建设“时装之都”的梦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8年是继往开来的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