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纺织:利用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逐渐实施,全国纺织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各地纷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企业。有着传统纺织产业基础的安徽,也在积极转变增长方式,通过完善和巩固新的产业机制,向自主品牌发力,在稳步提升中谋求产业的深层次变革。
记者从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了解到,“十五”期间,安徽纺织行业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生产、经营的规模迅速恢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纺织品、服装出口突破10亿美元大关,民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优势凸现
目前,安徽纺织业已形成了以棉纺织为主体,丝绸、化纤、麻纺为特色,服装、印染、毛纺、家纺、针织和纺机等行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纺织业的优势日益凸现:
首先是区位优势。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安徽区位经济优势越来越突出。她位于承东启西、联南带北的中东部地区,是长三角的边缘地带,并靠近珠三角,处于双向承接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优势地位。随着纺织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相邻的发达地区的一些纺织企业已经在安徽东南地区投资办厂或整体搬迁转移,并正向安徽中部和北部扩展,目前还出现了加速转移的趋势。
其次是劳动力优势。近两年,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劳动成本上涨,困扰了企业的发展。与其相比,安徽劳动力人才的综合优势更明显。安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浙一带,从事纺织服装生产、贸易的安徽人大约有50万。虽然平均工资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但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由此构成了安徽纺织业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企业优势也是安徽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飞亚纺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安徽纺织业内的三家上市公司,综合优势突出。以全国纺织排头兵华茂集团公司为代表,淮北飞亚、芜湖裕中、阜阳华源、六安华源、马鞍山天成纺织等一批棉纺织企业,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如淮北飞亚公司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各项经济指标在省内外行业中居先进水平,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利税排名中,一直处于前列。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出安徽棉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也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后劲。
向纺织强省跨越
尽管优势突出,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安徽纺织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棉纺织行业的比重占全部纺织的近一半,且尚未形成高附加值的棉纺织产业链。初加工能力比重大,大路产品较多。此外,企业的技术进步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也是产业发展的短板。不少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创新能力弱,发展缺乏后劲。企业的规模偏小,集中度、专业化操作水平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相当多的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从整个纺织产业的结构看,非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低,国营企业转制缓慢,体制性竞争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当下,安徽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态势日益明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安徽纺织工业协会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棉纺织行业,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构筑产业集群。要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技术、高档次的外向型企业,推动安徽由纺织资源大省向纺织加工强省的跨越。
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与优势企业交流互动,制定了近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首先是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龙头,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产品为主线,围绕品种结构的适时调整上项目。重点抓好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的核心产品——面料,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争创6个以上国家纺织名牌。其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促进技术结构调整。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项目,带动纺织各专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优化行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扶优扶强,优胜劣汰,做大做强初加工行业,做专做精体现特色的深加工行业。并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资源合理配置和发展特色产品调整区域结构,培育和提升特色行业或特色产品的产业集群,打造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上下游共赢的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纺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