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仍将加强 经济前景依旧看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与此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今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到访《首席观点》栏目,一方面为我们简要分析了2007年为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相关因素,另一方面也重点阐述了他对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预测与展望。
☆经济增长不会明显放缓
记者:您能首先为我们简要总结一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吗?
连平:好的。2007年,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了一些积极可喜的变化,主要在表现在经济增长快速平稳、增长环境相对宽松、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结构性调整初显成效等几个方面。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上一个经济周期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货币投入过多的“三过”及高能耗高污染的“两高”等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正在逐步积累,通货膨胀的威胁也在进一步增大,物价上涨正由食品领域向非食品领域扩散蔓延,CPI正由需求拉动型向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并重转变;未来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还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大起大落;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等也可能威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记者:结合去年的发展走势,您如何看待2008年经济增长的前景?
连平:去年国民经济的积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经济增长的前景依然良好。支持中国经济近几年出现快速增长的主要是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以及“人口红利”等中长期因素,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加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锦上添花”,中国经济目前和未来若干年的快速增长仍然拥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的是,中国经济未来主要挑战仍来自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着两大结构性失衡问题:其一是内部的储蓄与投资的结构性失衡;其二是经济发展的外需与内需的结构性失衡。因此,中国应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将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08年的经济增长将持续良好,全年GDP增长率不会明显低于2007年,预计在11.0%~11.5%的区间。
记者:您能进一步阐释一下得出这一预测的具体原因吗?
连平:可以,我的预测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仍有较强的内在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也就是说,投资增长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我们认为,保持投资的较快发展,在近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特别是当前投资需求相当强劲,新农村建设、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市场化推进等战略,都会带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中部地区的投资将快于西部,而西部快于东部,这些都会带动投资的较快增长。特别是2008年是地方政府换届的第一年,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换届效应。不出意外的话,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出现高速增长,预计较2007年有所上升,保持在28%以上的水平。
二是消费需求将稳步增长。政府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其一,着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劳动报酬提高,为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增加消费需求。其三,社会保障的替代效应。政府财政大力转移支付,加大对社会保障、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其四,城市化的消费潜力。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相差大的差异保证城市化将有力拉动消费。其五,消费增长也得益于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会扩大总需求。因此,我们预计,2008年消费需求将会保持目前的增长态势,全年增幅将在16.5%左右。
三是出口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将维持高位。当前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美国次级债危机将使美国经济放缓,美国是我国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之一,所以,美国经济的放缓将会对我国出口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短期影响有限。人民币在对美元缓慢升值,却在对非美货币贬值,实际有效汇率目前还偏低,加大了我国产品本身的成本优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减。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洲也能部分抵消美国需求增长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二是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我国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但此次调整对出口的影响有限,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出口竞争力持续提高。政府采取了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整策略,降低了部分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但保持了高科技产品、农产品加工业的退税,对机械装备产品的退税率调整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改善,使得其有能力消化出口成本的提高。此外,中国的外贸方式也使得顺差难以大幅下降。加工贸易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致使中国的一部分进口需求与加工贸易关联密切。如果出口退税调整使得加工贸易出口受影响,其原料进口也会下降,从而使得中国贸易顺差的实际下降幅度有限。
☆宏观调控进一步强化
记者:由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经济过热以及物价、资产等价格上涨过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您认为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将重点应对哪些困难?
连平:我们都注意到,2007年底的官方表述已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强化为“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从“防止”到“遏制”,表明对于经济过热威胁的判断和政策力度选择发生了重要变化。为收缩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去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高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发行特别国债、调整股票印花税、调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出口退税政策等,配套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但是,必须正视的是,国内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如何控制物价上涨趋势从而使中国经济不至于陷入全面通货膨胀的境地,更成为目前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现实来看,现行汇率制度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影响,财政政策的一些政策举措也同样存在两难的选择,使得中国的宏观调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一是在内外经济失衡格局没有出现根本性扭转的局面下,特别是在汇率升值预期继续、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快、物价压力不减的情况下,中国的利率政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二是流动性过剩的持续,不仅会加剧通胀压力,并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虚高,导致国内经济失衡,使汇率改革陷入两难困境。三是在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的阴影笼罩下,资源税改革出现了新的目标冲突。
记者:那么,您预测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相关货币政策,将出现什么样的趋势和特征?
连平: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仍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将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近期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8年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将由“适度从紧”转变成“从紧”。同时,信贷调控目标将进一步收紧,调控手段将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政府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将继续增加,医疗、卫生、养老等各项配套改革将进一步完善。在投资政策方面,为防止地方政府换届后的投资冲动,政府将采取行政手段进行调控,未来紧缩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2008年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将是: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在继续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做好总量调节的同时,注重价格型工具的应用和结构调节。央行在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定向央票的使用将增多。200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频率将比2007年明显降低,预计在2~3次左右,但每次调整的幅度可能会增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可能再次使用,预计200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6%以上的水平。未来存贷款基准利率也还可能再提高3~4次,每次0.27个百分点。
记者:未来宏观调控需要有高超的艺术,在调控时机、调控方向、调控力度以及政策的搭配协调方面,都需要有精准的把握。对此,您有什么相关的政策建议?
连平:我认为,宏观调控关键在于既要防范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也要避免因政策“超调”而导致经济“硬着陆”。因此,宏观调控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宏观调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为指导,做好“七个”统筹,实现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第二,宏观调控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宏观调控必须在认清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操作,才能真正发挥调节经济运行、减少经济大幅波动的作用。第三,宏观调控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所谓适时,就是要根据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和主要矛盾,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而所谓适度,就是要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强度,避免偏轻或过重的政策调节。
为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建议未来宏观调控可考虑选择以下政策组合:继续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一步提高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稳定物价方面,要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减少外汇市场干预,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扩大其波动空间;在银行监管政策方面,建议突出重点机构和重点业务,加强监控检查,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加强国际收支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增加供给而不是抑制需求的政策来化解资产市场泡沫;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应该谨慎进行,近阶段内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