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梅李经编 “醇酒欲飘香”
1月12日,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年会上,举行了部分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授牌仪式。常熟市梅李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经编名镇”的称号。从2007年9月份被命名为“江苏省经编纺织名镇”,到现在的“中国经编名镇”,梅李镇不断地向业界证明着其经编产业强劲的发展实力。“酒醇不怕巷子深”,然而只有梅李镇党委、政府以及梅李经编企业才更能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喜悦。
记者:作为主抓经编印染产业的领导,您对梅李经编产业的发展情况非常熟悉,请您介绍一下梅李经编产业的发展概况。
陈俊:梅李镇经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开始起步阶段、迅速发展阶段、调整提高阶段和发展成熟阶段。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经编企业46家,规模以上企业36家,还有为数众多的个体户560多家,拥有各类经编机械近2000台套,从业人员达10000多人。以生产各类经编布为主要特色,产品有长毛绒、珊瑚绒、冰花绒、金光绒、南韩绒、麂皮绒等30多个品种,年产量10多万吨。其产品占据了全国民用经编市场的相当份额。
梅李镇现已形成了集原料、织造、后整理和终端产品于一体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2007年,梅李镇经编行业实现产值超43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4.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9亿元,占全镇总量的25%;全年技改投入达4.2亿元,占全镇的34%;成为全镇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
记者:梅李镇的经编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并迅速形成集聚效应,政府在推动该产业发展中作了哪些工作?
陈俊:经编是梅李镇的富民产业,也是梅李镇的特色产业。为促进梅李经编产业的提升发展,梅李镇党委、政府大胆提出要全力打响“中国梅李经编世界”这一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快经编产业的品牌进程,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2006年,成立了梅李镇商会经编印染分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实现了企业的转轨变型、市场内外的有机结合。目前的梅李经编业已告别当初低档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转向家纺、装饰等高档领域,并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聚集。在镇政府和商会的支持和引导下,以永新、群英、众望等为代表的经编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不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新技术、营销专家,并与知名的下游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面料,成效显著。
记者:获得“中国经编名镇”称号以后,梅李镇党委、政府将如何规划经编产业的提升发展?
陈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梅李镇确定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并授予“中国经编名镇”的称号,这是对梅李经编产业发展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下一阶段,梅李镇还将从产业引导、品牌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充分发挥经编行业协会作用,提供市场、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改组联合、资产重组、市场细分及合作分工等措施,促进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做大做强做优,建立更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以骨干企业带动一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并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向基地聚集,促进基地企业相互配套,产品开发从相对单一分散向产品群、产业链发展,充分形成专业特色和规模优势。此外,还要加大产业链的打造,一方面通过后整理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将常规产品做出创新、做出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引导和支持经编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
其次,实施名牌战略。引导企业树名牌、创名牌,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打响梅李经编这一独特的区域品牌,加快企业创名牌的步伐。对创省、市级以上品牌的企业给与重奖,提高企业创立名牌的意识和积极性,力争在3~5年内争创中国名牌1~2只,从而提升梅李经编产业的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同时加大区域品牌的建设。目前,镇政府正在着手运作区域商标,以及参与经编绒类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三,优化经编特色产业发展环境。梅李镇党委、政府在实施通港工业园区东扩的进程中,规划设计了经编产业特色基地,使得梅李的经编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获得“中国经编名镇”称号以后,我们将进一步规划启动集生产制造、市场、物流为一体的梅李国际经编城,为梅李经编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有效提升和加速发展梅李经编特色产业。同时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并计划用五年时间,形成销售收入10亿的经编企业2家,5亿元企业5家,1亿元以上企业10家,实现产品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创汇5亿美元,创利税超5亿元。
有人说,梅李镇的经编特色产业是“深巷”里的“醇酒”,即使“巷子再深”也遮不住其“醇”。而现在的梅李经编产业就像是被打开瓶盖的一瓶“醇酒”,我们期待着它的“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