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纺机调整何处落脚?
宏观政策、市场趋势以及企业自身原因的综合,使这次纺机调整以“硬着陆”的方式完成几乎无可避免。纺机企业深切感受到,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下,市场具有多么可怕的力量。
调整虽然刚刚开始,但是已经有一批小的企业面临停产。很多企业家相信,这种情形极有可能持续2~3年。纺机调整“硬着陆”,它的最终落脚点会在哪里?漩涡中的企业,会以何种方式迎接洗礼?
它会带来什么?
“洗牌的时候终于来临了。”恒生纺机常务副总经理王霄感叹。
“这是行业升级的必然。”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部部长胡克称。
“这是纺机行业的机遇期,是纺机行业由大变强的重大转折的开端期。”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超英说。
虽然企业负责人均认为这次“着陆”不会轻松,但他们还是相信,这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度过调整期之后的企业是好事。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无序竞争的问题。
一个正常的市场,应该遵循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优胜劣也不败,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则意味着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了。一位浙江的企业老板称,在其公司周围有很多类似作坊式的小纺机厂,制造出的一台机器只卖几万元,每年利润目标只有几十万甚至十几万元。这些机器质量很差但却同样能销售出去,最终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使正常产品的销售也受到影响。江苏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奕宏认为,无序竞争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行业调整使低端产品的市场空间被大大压缩,这一部分靠价格竞争的企业生存前景黯淡。以产品质量和信誉为基础的企业,则能够趁机加快企业间的资源整合。这样的结果是,大型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一部分善于把握时机的中等企业向大型企业发展,而小企业要么向中型过渡,要么就此遭到淘汰。在市场调整结束后,国内纺机企业的数量很可能大大减少,从而使纺机市场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大型化及特色化的纺机企业手中。
并非对所有企业都糟糕
几家欢乐几家愁。由棉纺行业调整引起的震荡,并非让所有纺机企业都感到糟糕,诸如非织造布、针织等产业需求的持续增加,使其前景依然光明;即便是在棉纺产业内,不同的设备制造商的处境也有很大差异。此前,记者曾对一部分知名纺机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过采访。在被采访企业中,立达集团、欧瑞康纺织集团、江苏同和纺机、凯宫公司以及浙江恒生纺机等公司的销售收入超过预定目标。其中,立达集团的销售收入增长了近1倍,凯宫公司同比增长了70%,欧瑞康和同和的销售收入也同比增长30%左右。
立达集团及欧瑞康纺织集团赢利的原因较为明显:高档棉纺设备的生产商是2007年的赢家。就像在化纤产业调整时,巴马格的高档化纤设备重新杀回国内市场一样,国外高档棉纺设备生产商也复制了一次当年的情景。
同和和恒生的赢利,似乎预示着纺机专件企业在此次调整中同样拥有机会。恒生纺机副总经理王霄认为,我国1998年~2000年间扩锭企业的专件已经开始需要更换,以8~10年为实用寿命的大部分专件类产品在随后的几年里都将有不错的业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企业在出口方面的开拓,对支持全年的销售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和、恒生以及凯宫的2007年的产品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30%、223%、34%。“加大出口销售,能规避过分依赖单一市场可能产生的生产波动。”苏州必佳乐公司总经理刘明评价说。
金融租赁与企业联合
无论2007年的赢利是否需要运气的帮助,总之现在,所有企业都需要主动做点什么了。每一家企业都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但许多不同企业的相同做法同样值得借鉴。
一个可能的趋势是纺机企业实施金融租赁措施。纺机的金融租赁与贷款买房有着相似的涵义:即下游企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纺机设备。山西鸿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裘永清分析说,由于棉纺行业形势的转变以及国家信贷政策的趋紧,棉纺企业的现金流动普遍受到制约。让下游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设备进行再投资或改造,就成为纺机企业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凯灵机械目前推行的首付40%的销售政策,即是金融租赁的体现。
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实施金融租赁政策的。一方面,它会增大纺机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一旦下游企业无法赢利甚至倒闭,就会对纺机企业造成重大打击,因此如何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实施金融租赁要求纺机企业本身必须有足够的资金。目前,很多纺机企业都寻求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上市也成为很多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另一个可能的动作是企业联合。很多中小企业以前往往专注于棉纺的一个环节,如粗纱、并条或者细纱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表示,下游企业出现的一个趋势,是喜欢购买成套设备的几种产品,而不是分别去和几家企业商谈购买事宜。这位企业家表示,他目前正在和几家设备生产商研究联合销售的情况,力争加强与其他纺机企业的合作,形成棉纺成套设备的共同销售。但这种方式目前所见不多,其效果也有待检验。
除此之外,内部管理与整顿以及加强研发等措施,是目前企业普遍实施的做法。但想出奇制胜的话,企业或许还应该探索更多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方法。
调整虽然刚刚开始,但是已经有一批小的企业面临停产。很多企业家相信,这种情形极有可能持续2~3年。纺机调整“硬着陆”,它的最终落脚点会在哪里?漩涡中的企业,会以何种方式迎接洗礼?
它会带来什么?
“洗牌的时候终于来临了。”恒生纺机常务副总经理王霄感叹。
“这是行业升级的必然。”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部部长胡克称。
“这是纺机行业的机遇期,是纺机行业由大变强的重大转折的开端期。”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超英说。
虽然企业负责人均认为这次“着陆”不会轻松,但他们还是相信,这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度过调整期之后的企业是好事。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无序竞争的问题。
一个正常的市场,应该遵循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优胜劣也不败,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则意味着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了。一位浙江的企业老板称,在其公司周围有很多类似作坊式的小纺机厂,制造出的一台机器只卖几万元,每年利润目标只有几十万甚至十几万元。这些机器质量很差但却同样能销售出去,最终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使正常产品的销售也受到影响。江苏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奕宏认为,无序竞争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行业调整使低端产品的市场空间被大大压缩,这一部分靠价格竞争的企业生存前景黯淡。以产品质量和信誉为基础的企业,则能够趁机加快企业间的资源整合。这样的结果是,大型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一部分善于把握时机的中等企业向大型企业发展,而小企业要么向中型过渡,要么就此遭到淘汰。在市场调整结束后,国内纺机企业的数量很可能大大减少,从而使纺机市场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大型化及特色化的纺机企业手中。
并非对所有企业都糟糕
几家欢乐几家愁。由棉纺行业调整引起的震荡,并非让所有纺机企业都感到糟糕,诸如非织造布、针织等产业需求的持续增加,使其前景依然光明;即便是在棉纺产业内,不同的设备制造商的处境也有很大差异。此前,记者曾对一部分知名纺机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过采访。在被采访企业中,立达集团、欧瑞康纺织集团、江苏同和纺机、凯宫公司以及浙江恒生纺机等公司的销售收入超过预定目标。其中,立达集团的销售收入增长了近1倍,凯宫公司同比增长了70%,欧瑞康和同和的销售收入也同比增长30%左右。
立达集团及欧瑞康纺织集团赢利的原因较为明显:高档棉纺设备的生产商是2007年的赢家。就像在化纤产业调整时,巴马格的高档化纤设备重新杀回国内市场一样,国外高档棉纺设备生产商也复制了一次当年的情景。
同和和恒生的赢利,似乎预示着纺机专件企业在此次调整中同样拥有机会。恒生纺机副总经理王霄认为,我国1998年~2000年间扩锭企业的专件已经开始需要更换,以8~10年为实用寿命的大部分专件类产品在随后的几年里都将有不错的业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企业在出口方面的开拓,对支持全年的销售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和、恒生以及凯宫的2007年的产品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30%、223%、34%。“加大出口销售,能规避过分依赖单一市场可能产生的生产波动。”苏州必佳乐公司总经理刘明评价说。
金融租赁与企业联合
无论2007年的赢利是否需要运气的帮助,总之现在,所有企业都需要主动做点什么了。每一家企业都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但许多不同企业的相同做法同样值得借鉴。
一个可能的趋势是纺机企业实施金融租赁措施。纺机的金融租赁与贷款买房有着相似的涵义:即下游企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纺机设备。山西鸿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裘永清分析说,由于棉纺行业形势的转变以及国家信贷政策的趋紧,棉纺企业的现金流动普遍受到制约。让下游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设备进行再投资或改造,就成为纺机企业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凯灵机械目前推行的首付40%的销售政策,即是金融租赁的体现。
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实施金融租赁政策的。一方面,它会增大纺机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一旦下游企业无法赢利甚至倒闭,就会对纺机企业造成重大打击,因此如何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实施金融租赁要求纺机企业本身必须有足够的资金。目前,很多纺机企业都寻求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上市也成为很多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另一个可能的动作是企业联合。很多中小企业以前往往专注于棉纺的一个环节,如粗纱、并条或者细纱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表示,下游企业出现的一个趋势,是喜欢购买成套设备的几种产品,而不是分别去和几家企业商谈购买事宜。这位企业家表示,他目前正在和几家设备生产商研究联合销售的情况,力争加强与其他纺机企业的合作,形成棉纺成套设备的共同销售。但这种方式目前所见不多,其效果也有待检验。
除此之外,内部管理与整顿以及加强研发等措施,是目前企业普遍实施的做法。但想出奇制胜的话,企业或许还应该探索更多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方法。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