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纺织行业竞争优势仍然领先
纺织业国际竞争优势遥遥领先,十年内难有替代者
拥有丰富的纤维原料优势
中国的天然纤维产量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比例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5%左右。化学纤维占世界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20%迅速提高至2006年的47.94%;2007年,由于中国化纤产量保持18%左右的增速,预计中国占全球化学纤维的比例超过50%。
因此,中国的原料优势至少在未来的10年中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和中国相抗衡的。依赖此原料优势,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工业的主要生产主体地位在未来10年中也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替代的。
劳动力优势并未消失
根据全球权威纺织服装专业研究机构werner international的测算,目前中国沿海地区纺织企业每小时工人工资为0.85美元,比印度高0.16美元,是台湾、韩国、日本的11.1%、10.1%、3.7%。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为0.55美元/小时,略高于越南、巴基斯坦0.09、0.1美元。
为了比较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否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变化,我们查找了werner international2004年的全球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对比资料。从纵向上看,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在全球的相对位置与2004年几乎没有差异,2004年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同样略高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内地仅高于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地。
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用工成本虽然有所提高,但在全球比较优势并没有发生变化,中国作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在未来的10年中是难以改变的。假定中国劳动力成本最近5年以10%的复合增长率上升,考虑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5.5:1,2012年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为1.7美元/小时,中国内地的劳动力成本为1.1美元/小时,优势依旧存在。
拥有完善的产业链
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产业链,涵盖纤维、纺、织、染整、辅助材料、服装加工等任何一个环节,与此同时,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必要要素--品牌运营(涵盖设计、策划推广等环节)、新型纤维及面料开发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厂商可以在中国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很容易的寻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同时也方便上游面料及辅料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可以有效的减少运输成本、缩短供货时间,从而使众多的服装企业能够更好的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需求。
升值负面影响有限,外需仍能维持稳定增速
欧美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配额是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年我国在日本与美国、欧盟纺织品进口总额中分别占65%、29%、15.37%(欧盟为2006年1~10月份数据)。其中,日本市场属于无配额限制的市场,也是最能够体现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市场。由于地缘以及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欧盟和美国市场占有率很难达到日本的水平,但仍然存在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随着配额取消后中国出口潜能的逐步释放,以及2007年中欧双边协议、2008年中美双边协议的到期,据此预测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额在未来有望达到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40%。目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仅占全球贸易额的25%,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重估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持续升值,对纺织行业的影响
在2006年9月份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两个基点的基础上,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再次将服装、粘胶纤维及制品出口退税率分别下调至11%和5%。我们对退税率下调影响退税额进行了简单测算,具体内容见图。调研情况显示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实际负面影响远小于估计。
因为中国纺织行业在全球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中国纺织品近年来的出口价格指数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许多的纺织品服装采取的是“生产成本+利润空间”的出口定价方式,只要中国的优势依然存在,该模式决定了出口退税率下调并不会对中国的纺织行业盈利状况产生根本的影响。
截至2007年10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9.36%,兑日元、欧元呈现贬值状态,与2005年6月相比,分别累计贬值14.91%、6.03%。
目前看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加速升值、对欧元进入升值通道是纺织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议价能力较弱的常规产品更是如此。但升值的负面影响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并不是灭顶之灾。
在对升值具有一定预期的情况下,出口企业能够通过订单谈判部分转移升值的负面影响;出口企业币种的选择也可以有效的减弱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每年我国需要进口大量原料和机器设备,可以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对冲。
由于目前我国的贸易顺差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出口退税率再次下调很可能在2008年成为现实,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非常强烈。正因为如此,整个资本市场少有投资者看好中国的纺织板块,因此,有必要对该项政策的负面影响进行重新评估。重估结果:在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产品生产成本因要素价格上涨提高4%的情况下,我们对人民币升值、议价能力对行业出口的净利润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8%,出口议价能力提高6%的情况下,纺织行业2008年出口将因为升值减少净利润167亿人民币。在人民币升值8%,出口议价能力提高7%的情况下,纺织行业2008年出口基本可以消化人民币升值、退税率下调、成本上涨4%的风险。
从实际情况看,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价格指数上涨了10.14%,2007年预计在8%左右。据此雨季,2008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估计仍能够上调6~8%。
出口预测
预计2008年出口增速在16~18%之间。以16.5%的增速计算,出口额有望达到2029亿美元。预计2009年仍有望达到14~16%的出口增速,以15%计算,2009年出口额有望达到2334亿美元。
内销进入品牌消费时代
支撑衣着类消费大幅增长的因素:收入增长及城镇化
制约农村衣着消费的重要因素是收入较低,随着收入增长,农村市场消费成长空间巨大。2006年,我国农村人均衣着类现金消费比上年增长13.6%,高于收入增速3个百分点;占农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及人均现金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6%、4.68%。2006年,我国城镇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为901.78元,比2005年增长12.52%,占人均消费性支出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0.37%、7.67%。
2005年以来,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批发和零售额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速,其中,2007年1~9月份增速为24.9%,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8.5个百分点。从国内需求和出口情况看,除2001年特殊情况外,2007年首次呈现出衣着类零售总额增速远超过出口增速的情况。内销不断升级,逐步进入品牌消费时代
由于国家统计局的衣着类价格指数主要反映的是大型批发市场衣着类的价格指数,近年来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价格指数并不能反映社会主流人群的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情况(据统计,城镇居民30%以上购买品牌服饰,而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是品牌服装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因此我们选择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销售情况单独进行分析(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约300家左右,占零售总额的4.5%,衣着类零售额约占重点大型百货商场零售总额的20~25%,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销售额约为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内销总额的25%)。
近年来国内重点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金额增速远超过销售数量的增速,充分反映了衣着单价在不断提高,体现了大中城市消费档次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大中城市服装消费不断升级、品牌消费方兴未艾的格局下,国内市场逐步成为企业可以长期依赖的中高档产品销售市场。
棉花是纺织工业重要的原料,其价格波动对各行业的利润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今年的棉花收购情况看,明年8月份以前棉花暴涨暴跌的局面不会出现,棉花价格将维持在15000元/吨以下的水平。
化纤与棉花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较快,化纤原有的一些弊端逐步得到改良,吸湿、透气、抗静电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涤纶短纤的价格存在上涨的压力。但由于涤纶短纤产能过剩的格局依然存在,预计2008年涤纶短纤的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粘胶短纤虽然价格上涨很快,但主要是需求主导下的上涨,预计2008年这种格局难以改变。
2007年,受澳大利亚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的影响,羊毛价格上涨较快。亚麻进口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较快。2008年这种状况是否会持续仍取决于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