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外贸须警惕“资源依赖症”
“随着出超局面的逐步改变,绍兴外贸业要思考的或许是资源依赖问题了。”25日,绍兴市一家外贸企业老总对记者说。记者当天从海关获悉,2007年绍兴市除新昌县外,其他县(市、区)进口增速已远超出口增速,原材料在进口中的比重居高不下。
2006年上半年,绍兴首次出现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之后这一趋势日渐明显,2007年,绍兴市实现出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1%,但进口增速同比达到59.09%,总量逾54亿美元。
“人民币升值后,企业出口利润必然下降,而同样一家企业如果大量进口生产原料,则有助于填补这种利润损失。”绍兴市外贸界专家认为,“进快于出”另一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如“华联三鑫”、“远东新聚酯”等纺织前道企业进口额占到了全市进口贸易总额近半。
但专家认为,这也从深层次折射出绍兴外贸格局仍属资源消耗型。统计表明,2007年绍兴出口前四类产品为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高新技术产品虽跃居第五,但比重仍不高。进口产品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初级形状的塑料等比重居前,特别是“铜材”等资源性原材料进口增速高企。
实际上,这并非绍兴特例,初级形状的塑料、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苯乙烯等也是全省主要进口商品,进口增速都要比同期全国同类产品的进口增速快得多。“这正说明了浙江省对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需求,相比全国而言更为迫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浙江省资源紧缺、生产要素供应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海关统计分析认为。
作出“大进大出”的企业,绍兴市出口龙头企业海亮集团较早就感受到了“资源瓶颈”,为此,企业先后在越南、刚果(金)等国家设立了(参股)分公司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冶炼加工、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业务,去年底又投资在越南兴建经贸合作区,探索由单一的铜产品出口向整合全球资源、主导国际合作转变。
专家表示,绍兴是市场大市、资源小市,进口国内短缺的原材料、能源,是解决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而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零部件,则有助于提高绍兴的生产技术水平。但从长远来看,绍兴必须摆脱资源消耗型出口模式,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海亮模式”大规模推广并不现实。
上世纪50年代,荷兰发现了巨量天然气,有了这意外财富,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逐渐消失,最终在多方面失去国际竞争力。到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随后,人们把这类因福得祸的经济现象通称为“荷兰病”。“绍兴外贸也必须防止患上‘荷兰病’,特别是加工贸易领域,不能过分贪图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