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水头制革污染整治的前前后后
平阳县的水头镇,以制革出名,也是“先污染,后治理”来促进产业发展的典型地区。
从理论上说,许多矛盾,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而矛盾的解决方法,也随着事件、时间、着力点的变化在发生变化。走过20多年发展路程的平阳县水头制革业,从“一张皮”发展成“一张财富的皮”,就显现出水头人创业的成功。但不幸的是,这张“财富的皮”却在它成功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环境污染代价,且这个代价,已经无法简单地与金钱形成对等关系。
回溯以往且要对今后负责的唯一态度,就是这张皮该如何整治,从而让“中国皮都”的金字招牌持续它的辉煌?去年10月30日,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终于展现在人们眼前:水头制革污染整治,通过省政府现场验收。
急功近利留下隐患
水头镇的皮革生产,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2年底,全镇制革企业增加到1200家,制革转鼓3300个,年加工猪皮革1.2万张,生猪皮市场交易量9000万张,年产值近40亿元。水头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尝猪皮革集散地和加工常
从成片油毛毡和竹篱笆的厂房初创,到后来大量厂房的兴建,水头也包括平阳人,为这个产业的迅速崛起而自豪。当然,自豪仅仅是一个方面,在形成巨大产业规模之后,平阳人开始意识到了环境恶化的危机:曾经千年清清的鳌江水,在短短十来年间,就变得漆黑如墨,浊臭不堪。有关方面给出的鉴定是:鳌江下游水质为劣V类,基本丧失了水体功能,鳌江成为了全省八大水系总水质最差的流域。2003年9月,水头制革污染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之一,10月,被省环保局列入全省严重污染九大案件之一。
这些巨大的压力,让水头人开始意识到了发展中存在的过错。当政府和民众的意识得到转化后,水头制革的治理之路,已经变得无法规避。水头,已经没有退路。
如期“摘帽”,被列为2007年平阳县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水头制革污染整治,箭在弦上。
张声和点评:水头制革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与我国乡镇企业兴起与发展是同步的,是山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程中的典型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头制革业的发展,走出了以小城镇为依托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依靠民间师傅、传统工艺等优势,从而以简陋的设施产出大效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作为正面现象博得认可的。可也正是这样的急功近利,才留下巨大隐患。
科学整治摘掉“帽子”
在水头制革行业逐渐成熟后,这个基地吸引了上游许多企业进驻,同时也会集了北港老区、山区的三万多农村劳动力,解决大批农民的就业问题。
如今,这种集聚让水头的污染整治多了几分压力。但是,面对整改的必然,平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治,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摘帽”行动后,该县以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手段开始攻坚。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水头制革企业总数,从原来的162家,合并到39家;转鼓从3300个,缩减到469个;污水排放总量,从最初的每天7.15万吨减少到现在的1.7万吨。该县同时先后投入两亿多元,兴建了多个污水处理厂,使日处理污水能力提高到7万吨,并按照“有多少污水处理能力,安排多少生产”的要求,实行分片轮流生产。原来一直存在的污泥二次污染问题,在投资1500万元、建成两座日处理能力均为60吨的污泥焚烧站后,基本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