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包如何才能“拯救地球”?
2007年12月15日起在上海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环保×设计—300位日本设计师作品展”中,帆布包、折扇和包袱布挑起了大梁。展览希望能传递“环保等于时尚”的观念,但时尚与环保的价值观通常却是背道而驰的。
今年6月1日起,国内超市和商场将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人们已经开始积极寻找替代品。去年12月15日起在上海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环保×设计—300位日本设计师作品展”中,有大量来自著名设计师的布袋设计。虽然都是非卖品,但它们也许能让你开始燃起对帆布包的兴趣。
请不同设计师为表面空白的商品设计图案,并以限量形式发售—这股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玩偶那里吹来的风,直到今天还是刮个不停。只是这一次,设计师们面对的不再是玩偶、T恤和运动鞋,他们打着环保的大旗,想让一些原本朴素的生活用品变得“时髦”起来。
除了作品本身,就连作品旁边悬挂的解说词也值得细心阅读,仿佛帆布包也说起话来。有的设计师幽默感十足,比如,设计老顽童浅叶克己设计了一款东方风格的黑白布包。他在解说词里这么说:“浅叶克己的行李就是多,老是担心会遇上什么事,总要准备齐全吧,于是行李就一点一点增多,书法用具一套,乒乓球用具一套,照相机两台,日记本,读了一半的书,真是够沉的。”
2007年世界上最流行最“红”的帆布包,无疑是那只写着“我不是一只塑料袋”(I'm not a plastic bag)的帆布包。眼前的这些展品,在设计宗旨上与其很接近,就是希望能用这些经过设计的帆布包来减少或者取代塑料袋的使用。
日本“当下”创作实力的展现除了推广环保理念之外,“环保×设计展”也是一次近距离接触日本设计的好机会,300名设计师的容量几乎是一次日本当今一线设计师的集体大亮相,而“命题作文”式的展览形式,让人对设计师的风格与特点一目了然。
2005年,策展人大迫修三在自己主持了20多年的两家设计画廊G8和GG发起了“帆布包拯救地球”的活动(说来奇怪,日本国内到现在也只有5家设计画廊,G8和GG是其中最早成立、实力最雄厚的两家)。他们邀集了日本国内最顶尖的300位设计师,其中既有老一辈设计师的代表,比如永井一正、浅叶克己、福田繁雄等,又有很受年轻人瞩目的佐藤可士和、渡边宏等新锐设计师。当年的这个活动大获成功,于是他们接着又举办了设计折扇的活动,第三年的主题则是包袱布。这次在上海的展览精选了3次活动中的作品。
与一经设计师之手就身价倍增的限量版玩具不同的是,这些设计品完全是非盈利的。虽然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都是非卖品,但在日本它们都对外销售,帆布包和折扇售价是3500日元(相当于200元人民币),而包袱布售价是5500日元,除去成本,全部收益都将捐赠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本分会。迄今为止,两家画廊已经卖出了7000多个手提袋。
参与的设计师无论名气大小,都是无偿提供设计。有意思的是,越是无偿,却越让这些设计师们为难。策展人大迫修三说,因为是无偿的公益活动,设计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反而更难把握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他们想做出“跟其他设计师比起来毫不逊色的作品”,这就意味着作品要在艺术上有创新的过人之处;但如果因此不去考虑大众的欣赏口味,就会导致自己设计的包卖得比别人差,成了“积压货”。这样一来,不但没有给环保作贡献,反而制造了垃圾,这对设计师来说,可是一件“非常没面子的事情”。
环保设计的悖论
策展人大迫修三说:“如果每个日本人每天少用两只超市塑料袋,一年就能减去近60吨塑料垃圾。”环保无疑是这场设计展最大的噱头,但是,这些设计究竟能为环保带来些什么实际的效益?7000多个手提袋真能每天替代7000多个塑料袋?
很难计算在对“我不是一只塑料袋”帆布包趋之若鹜的人群里,有多少是心存“低价买一个名牌包”而去的时尚狂热分子。也很难知道人们是不是抱着“永远少一件”的时尚人士心态来购买这些帆布包。如果人们冲着自己喜欢的设计师,买了不用,或者用了没多久就扔了,是不是就背离了“环保”的初衷呢?
以环保为名的设计产品越来越多,可谁也没有计算过这些产品真正带来的环保效益,能否抵得上它们实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浪费。策展人也承认,这些帆布包、折扇和包袱布的制作过程并没有依照严格的环保标准,也就是说,在这些“环保产品”被生产出来的同时,环境也还是受到了污染。
参展设计师、曾为三得利设计包装的木村胜在他的解说词里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说是做个环保手提袋,是不是又在制作垃圾呢?可真是担心啊。”
比起那些在建筑、汽车等各个方面为环保作出贡献的人来说,平面设计师们有时显得很无力。虽然大迫修三说“希望能传递‘环保等于时尚’的价值观,通过时尚让环保深入人心”,但无法回避的是,时尚与环保在价值观念上,通常都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