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无配额"模式 浙江纺企利好之下隐忧难消
今年1月1日开始,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实行的配额限制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双重监控制度。
对于浙江这样的纺织大省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然而,“新政”实施20多天来,众多接受市场导报采访的浙企,并没有预期中的乐观。
重启“无配额”模式
根据乌拉圭回合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全球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结束长达数十年的纺织品配额体制。一夜解放的中国纺织品大量输出导致出口量激增,由此引发了欧盟紧急设限,启动“特保调查”。为了化解贸易争议,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后,中欧达成协议,2007年年底以前,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10类纺织品设立年度配额,中国重回配额时代。
在这一期限即将结束之际,中欧双方去年10月同意配额限制如期取消,改为在2008年对中国输欧纺织品实施一年的双重监控。据此,中方将对原10类输欧纺织品中的T恤衫、套头衫和裤子等8类实施出口许可制度,并由双方对进出口数据进行交换和复核。这意味着中国中欧纺织品贸易再度迎来没有配额的日子。
利好之下的隐忧
一道国际贸易“藩篱”拆除,引起了浙江纺织业的关注。
“配额取消对我们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浙江缤丽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生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申请了配额,但有时订单并不能和配额吻合。配额多了还可以转手,可配额不够就麻烦了。而不少配额指标是被中介公司掌握的,因此导致配额炒卖,价格高出企业承受能力。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数吃过配额限制苦头的企业对这一消息表示欢迎。他们表示,浙江省的纺织品大多还是中低端产品,在贸易中价格仍是比较重要的筹码,实施配额限制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产品竞争力。取消了配额限制,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绍兴不少纺织企业都抱有类似的期待与畅想。
但输欧纺织品无配额并不等于浙江纺织企业产品可以高枕无忧,无所节制地出口,更需要理性、稳妥地把握市场,有所节制地控制出口欧盟步伐,避免输欧纺织品突飞猛进,触动对方敏感神经。
“配额好比进戏院的入场券。以前我们是凭票入场,配额马上要取消了,进场不需要票了,大家会一下子都涌进场。欧盟只有通过反倾销来设置门槛。”义乌市无缝织造行业协会会长陶建伟说,配额取消给中国纺织业带来的利好绝非想像的那么乐观。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经历过2005年欧盟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的纺织企业都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明的壁垒没有了,暗的壁垒将会随之而来,贸易环境的复杂与多变将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严峻挑战。”王新生表示,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将对中国纺织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名义上的合法性,实施上的隐蔽性和有效性,将成为制约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阻碍。
何处破题
“国际竞争环境只会越来越激烈,我们应该在保持原有优势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做强自身品牌,这样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中赢得主动。”陶建伟表示,对义乌无缝纺织服装业主们来说,产品的生态与环保是进入“世界自由贸易市场”的第一道门槛的“绿色通行证”。
“虽然纺织是一个准入门槛不高,成本因素敏感的行业,但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优势不是别的地方在短时间内可以超赶的。”杭州振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国锋说,输欧纺织品无配额时代是浙江纺织产业一个创新发展、提升产品与市场档次的国际机遇。
“纺织企业面临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压力,只会加大。”步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吴永杰认为,经过这两年的配额限制后,很多企业都已放弃了走量的粗放发展模式,开始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做出口附加值高的产品。这种转变努力不会因配额取消而终止,企业要想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就要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不是数量增长的途径来发展出口业务;要从技术提升和创新设计两方面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浙江省经贸委了解到,“十五”以来连续的高强度技术改造,使浙江省纺织工业的装备得到脱胎换骨式的换装,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数码织造等高科技与传统纺织产业实现嫁接。
浙江纺企龙头雅戈尔集团为提升面料产品的质量,与意大利玛佐多、日本伊藤忠等国际巨头合作,共同进军服装的上游产业——面料生产。现在,花色多样、品质优秀的面料不仅解决了雅戈尔高档面料供应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成为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的服装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