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设厂:另辟蹊径才能突出重围
近日有消息称,福建省即将出台一系列外贸补助扶持政策,今后将对该省进出口企业在境外设点、自主品牌出口进口、电子商务、境外参展等诸多方面给予资金及政策扶持。符合条件企业申请的每个境外网点,资金补助额度有望达到10万元。
而在去年,山东淄博市早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市场。其中,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最高可获补助5万元;在境外设立经营性公司和生产性企业,可补助企业费用5万元。
政府扶持,企业也乐意做的境外拓展,其好处有很多。据介绍,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获准“走出去”的企业不仅能享受投资保护,在这些国家投资,还可避免被双重征税。
与此同时,我国驻外经商处承担着对境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保护帮助的责任。另外,根据相关规定,经中国政府正式核准并在所在国正式设立的境外企业,经申请可获得所在国政策的支持。
除此之外,经核准到境外设贸易网点以及办厂的企业,还可获得外汇政策的扶持,外汇管理局允许和保证经核准的境外企业投资主体用汇的需求。而在信息服务方面,为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信息网络和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境外经营环境、政策环境、项目合作机会和合作伙伴资质等信息服务。境外企业投资主体和境外企业,有权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在境外投资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获得政府的帮助和解决。
早在2005年,宁波某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为解决“有订单无配额”的问题,而决定到海外建厂。走出去后,他们发现,境外办厂不仅可以享受到国际贸易协定中的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为企业现有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赢得新机遇。
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有人认为,没必要再冒险“走出去”。但该公司却认为,“贸易壁垒的消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配额取消了,但可能会出现新的壁垒。”
而浙江慈溪更是境外投资的佼佼者。据初步统计,目前,到外地经商办厂的慈溪人已有近10万,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000多家,涉及IT、家电、轴承、钢结构、农产品加工、房地产等10多个领域。通过企业境外办厂、设点和贸易窗口,及时直接反馈市场信息,更深入地拓展国际市场,扩大贸易空间。几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境外办厂,在带动产品出口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新开拓罗马尼亚、俄罗斯、老挝、越南等东欧及东盟国家的市场,并带动一些原材料、半成品、散件出口,有力地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看来,与其在国内受制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坚厚的贸易壁垒,不如大胆地走出去,另辟一条生路。不过,走出去也不是一件一本万利的易事。企业到境外设贸易网点及投资办厂,要注意前期的市场调查。首先要了解投资地的政局,要考虑投资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是否融洽,要了解当地治安情况如何等,还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病虫害对投资产品的影响,了解投资人对当地人文环境、语言、风俗习惯是否适应,了解物流环境,看其港口、交通、通信、贸易服务机构是否健全完善等。另外,要做好商品价格和销售体系的调查,以及投资政策的调查,并要比较准确地掌握当地的消费情况、消费习惯等。
换言之,走出去也要提前做好“防疫”,以免出去之后“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