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浙江丝绸集团改制冲刺:国资"三步走"整体退出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2-01 08:07:19  来源:腾讯财经 收藏

  继2007年年末,浙江两家省属国有企业巨化集团、石化建材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一事尘埃落定,又一家省属国企浙江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浙江丝绸集团)进入改制冲刺阶段。

  2008年1月中旬,本报记者从杭州市产权交易中心获悉,浙江丝绸集团挂牌转让其100%国有股权,经评估,至2007年11月底,该集团资产总额117449.9万元,负债总额3307.8万元,所有者权益114142.1万元,挂牌价格亦为114142.10万元,2008年1月25日为挂牌期满日。

  转让完成后,意味着国有资产将整体退出浙江丝绸集团,也意味着自2005年开始的,以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浙江省属国企改革进入收尾阶段。

  三步走改制路径

  浙江丝绸集团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中国蚕丝公司浙江分公司,后几经更名,1994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浙江丝绸集团公司,2001年重组为浙江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纺织丝绸商品出口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曾是浙江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也是全国丝绸产品出口额最大企业。该集团注册资本为5亿元,其子公司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喜雅股份)是中国最大的丝绸贸易出口商之一。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该集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这次挂牌的集团整体资产主要是办公大楼、培训中心及对外投资的其他一些项目等等。目前由于挂牌期满日未至,尚未明确受让者。而早在2006年年末,集团已经完成主营业务部分的国有股权挂牌和转让,因此此次转让完成后,浙江丝绸集团的国有资产将整体退出。

  目前,作为浙江丝绸集团核心企业的凯喜雅股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制,实际上承接了集团全部的主营业务和经营团队,形成一个国有参股、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保留20%的国有股权,控股权则属于由凯喜雅管理团队和员工组建的上海英纳公司。

  浙江丝绸集团的改制源于2006年2月。当时,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对省丝绸集团公司总体改制方案的批复>(浙企改发[2006]1号文件),同意集团公司改制总体方案。

  按照规划,浙江丝绸集团的改制分"三步走"。第一步,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先将集团10个下属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给凯喜雅股份;第二步,受让后的凯喜雅股份增资扩股,新增股权部分由上海英纳购买;第三步,则是集团所有国有股权的公开挂牌转让。

  2006年11月10日,浙江产权交易所发布公告,转让方浙江丝绸集团将所持的10家公司的国有股权,以275,120,946元的价格转让给凯喜雅股份,完成第一步改制,将集团最核心的主营业务装入凯喜雅股份。(详见附表)

  之后,上述负责人透露,由上海英纳单向增资扩股,凯喜雅股份的注册资本从1.28亿元上升为1.48亿元,国有股份则从52%下降到20%,另外几家国有股东分别占到1.73%的股份,而上海英纳的股份上升至70%左右,实现控股。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英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注册资本最初为7000万元,后增资为8300万元,股东数量从最初的30名增加到现有资料显示的33名。公开资料显示,上述股东基本为浙江丝绸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各人出资200万到465万元不等,股权分散。从其2006年经过验资的财务报表可见,该公司并无实业,无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利润完全来自于投资收益。

  上述负责人表示,采取这样的方式是为了形成一个稳定的经营团队,使他们拥有一个长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主营业务的持续性。

  而此举似乎也和浙江省此轮省属国企改革的原则不悖,即此番改革按照"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进行,对处于竞争性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以及经营困难的企业,可采取外资民资收购、企业经营团队和员工持股等方式进行整体改制,实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

  上海信诚律师事务所刘军厂律师告诉记者,由于现在不提倡职工持股会持股、工会持股等形式,前几年因此出现的问题比较多,难以解决,所以现在如果遇到人数众多的职工持股(职工出资或者用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折算都可以,前提是职工自愿),一般采用职工持股代表持股(最好有明确的、详细的书面约定,否则出现纠纷不好处理)及利用壳公司持股或者受让股权等方式。

  2007年12月28日,按照集团整体改制方案,集团整体资产在杭州企业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集团公司整体改制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大势所趋

  此次浙江丝绸集团改制和丝绸行业所处的大背景相关。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而纺织丝绸行业基本上都是资金推动型,企业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加上纺织领域的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纠纷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根据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提供的数据,2007年前三季度丝绸行业的毛利率为7.8%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0%;而前三季度的净利率只有2.7%,整个行业为3.5%左右,整体的盈利状况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另外规模较大的丝绸企业的亏损面达17%,由于丝绸行业中小企业偏多,实际亏损数可能还要高。

  汪前进还表示,现在纺织行业两极分化非常明显,比如2007年有4万多家纺织企业,其中1/3企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利润,小型企业只占10%。那些小而竞争力不高的企业在未来几年会逐渐淘汰,而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才能在这一轮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另外,纺织丝绸产业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现在不仅是靠简单的数量来竞争,更多是靠完整的产业链,而那些有能力健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也必定是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因此纺织丝绸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只能把规模做大做强,包括进行改革兼并重组,这是一个趋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蔡宁表示,丝绸行业属于竞争性领域,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与市场接轨的改革,国资的退出可以进一步激活企业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效率。

  除了浙江丝绸集团的改制,2007年原广东丝绸集团和广东轻纺控股合二为一的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江苏吴江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将其优质资产与丝绸股份(000301.SZ)的纺织类业务实行资产置换,都是在大环境下的突围。"虽然三者改制途径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整合资源。"汪表示。

  另外,浙江民营资本活跃,在国有资本退出的同时,民间资本显示出巨大的"承接力"。

  不仅如此,浙江丝绸集团的改制与新一轮浙江省属国企改革息息相关。2004年6月23日,在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2007年恰好是这个目标完成的年份。

  目前,多家省属国有企业已经完成改制,去年年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内地民用机场整体合资的首次尝试;巨化集团、浙江石化建材集团均引进战略投资者,加上浙江丝绸集团的挂牌,此轮改革收官在即。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丝绸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企业动态
进入企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