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业浴火重生 学会“竞”与“合”
因鞋而兴旺,因鞋而坎坷,因鞋而成长,载浮载沉二十多年——思想大解放华东取经行
温州人做鞋已经2000年的历史,自改革开放起,温州人拾起了祖业。上世纪80年代,温州鞋成了温州人和温州经济阶段性的代名词。
一把火烧入低谷
但是,发生在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的一场“火烧温州鞋”事件,将温州经济彻底打入了低谷。
那一年,杭州相关部门检查市场鞋子的质量,发现了18种鞋子的底板帮头是纸壳做的,其中16种鞋由温州出产。武林门那把火,竟然引发了全国“火烧温州鞋”的连锁行动,多地群起效仿,温州鞋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温州人也连带成了不诚信的代名词……
全国都不要温州鞋,甚至捎带不要温州货,温州经济一时降到了低点。去意彷徨,未知转型何处。
中国鞋业巨头康奈集团,在这几十年发展中,被称为是温州经济起伏的写照。那时康奈集团的前身鸿盛皮鞋皮件厂刚刚打开了品牌知名度,也是市场上货真价实的抢手货,却被其它劣质温州鞋一冲,跟着成了无人问津的“假冒伪劣”,好不容易进入上海一家知名百货公司销售,也被劝退,后来竟不得不改名和转向联营发展。
那时的温州鞋企,多数处于破产倒闭边缘,温州鞋几乎没有了自己的品牌,基本靠和外地厂家联营或贴牌生产度日。
当时的康奈集团董事长郑康秀,专门走出门去考察,发现亚洲鞋业做得最好的台湾,为意大利鞋贴牌生产。他再去意大利考察,萌生了打造中国鞋业高端品牌的想法。
1989年,郑向政府申请了60万元的贷款,想搞工业改造,上机械流水线。因为鞋业的惨淡,申请贷款变得很难,最后是市委所有领导一起到鞋厂考察,集体举手表决才通过的。
总算得到了贷款的支持,康奈启步了。
再创业扭转观念
1993年,温州人喊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温州市政府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信用温州”、“品牌温州”建设活动。14年下来,期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到2000年以后,温州区域性、行业性的产品质量问题全部“摘帽”,基本走出了前温州模式的阴影。
截至2007年9月底,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个、中国名牌产品38个,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国家免检产品136个,获得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33个,有13家企业经国家工商总局“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示,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品牌和诚信重塑起来了,新的烦恼却接踵而至。2004年9月17日,在远隔重洋的西班牙埃尔切市,再次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火烧温州鞋”事件。
埃尔切的“火烧”事件与1987年杭州那次“火烧”相比,相似的都是价格低;不同的是前者烧的是劣质温州鞋,后者烧的却是质优价廉极具竞争力的温州鞋。
两把大火和多次贸易摩擦终于使温州商人幡然醒悟,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过去一直崇尚“竞争有理”,以“特别能抢占”而自豪,这种“市场霸权主义”是他们四处树敌的根源。许多温州商人意识到,竞争并不见得就是“你死我活”,而是也要给别人一口饭吃。
到2006年中,西班牙埃尔切市鞋业协会会长安东尼奥先生千里迢迢专程来到温州访问考察,并与温州市鞋业协会签署了一份《温州宣言》,宣布今后双方将既竞争又合作——更注重于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