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货膨胀:考验纺织企业生存智慧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日益明显。对于企业而言,通胀是利弊互生,是一场生存智慧的考验,优胜劣汰之后,剩下的必定是优秀企业。全面通胀考验纺织企业生存智慧。正确认识通胀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货币流动过剩,实际上是一次财富的再分配,对于企业来说利弊共生。
利好:第一,通胀一般使企业的收入增长;第二,通胀一般使企业的实物资产价值增加而负债相对贬值;第三,在通胀情况下,一些资金能力较差的企业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有利时机。
弊端:第一,通胀通常伴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长;第二,政府通常会使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抑制通胀,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第三,通胀使企业的应收帐款贬值;第四,增加长期投资风险。
企业在通胀时期若应对得当,在物价企稳后,不仅资产不缩水,反而能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涨价是最直接的办法
通胀通常伴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为了生存和盈利,企业最直接的应对办法就是对产品涨价,涨价分为“硬涨”和“软涨”。
“硬涨”是指不改变产品的品质、功能、技术含量、包装等属性跟随市场形势直接提价。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提价似乎缺乏“合情理由、充分依据”,是企业要转嫁成本,容易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
“软涨”即通过改变产品部分或全部性能、包装、品质等,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情况下变相提价。由于提价后的产品价格变得不透明,会使消费者有“理由”默认、忽略和接受提高后的价格,认为“物有所值”。许多企业已采取了这种巧妙的方法。
有实力企业可保持原价抢占市场
有实力的企业可在其他企业纷纷涨价时保持原价,也可使用“竞争价格策略”,比如晚于行业一个周期涨价,目的是使自己的产品价格始终低于竞争者,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通胀时期采取“低价”或者“竞争价格”策略,企业也会直接将自己置入危险中――企业利润降低,抗险能力被严重削弱,同时很容易在行业内引起激烈的战火。
整合产品应对挑战
通胀到来,如果企业全线产品提价,在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面前显然并不现实。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一个解决途径。部分企业为了拓展消费群体范围,产品一般分为各个档次,应对通胀,可在品牌战略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比如提升部分低端产品的价格,砍掉持续负债销售的产品,同时尽可能保持中高端产品价格的稳定,以维护主流消费人群对品牌的忠诚度。
重新评估长期投资项目
由于长期投资项目占用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在通胀时期将加大投资费用的货币名义值,直接影响到项目资金筹措。在通胀率不高的情况下,一般是在投资估算中增加不可预见费用。但是在通胀率较高时,还要增加一项考虑通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因而,企业需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充分考虑通胀对投资资金的影响,设法减少对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
适当囤积原材料
通胀期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会不断上涨,为了避免承担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囤积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
清理应收账款和存货
通胀带给企业最大的压力莫过于随着货币贬值导致的对货币面值需求的大幅增加。企业在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原有的流动资金无法适应通胀后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加之银行对资金借贷的收缩使部分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的状况。在通胀初期,对应收账款追缴和对一些产成品存货进行处理,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现金流量。
跨国企业可加大海外开拓力度
对于跨国运作的企业来说,海外市场的运作可为企业降低运作风险提供一个较好的条件。一方面,海外市场销售带来的收益相对比较稳定、可靠,不会随着国内通胀而贬值;另一方面,部分原材料在海外市场的采购成本会更低。优秀企业可抓住机会并购重组。
通胀时期,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因资金短缺或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而面临倒闭或破产的局面,对于一些优秀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并购和重组的机遇。有些企业在正常时期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的并购,在这一时期就成为可能;有些并购在正常时期需付出较大成本,而在通胀时期成本相对要低得多。当然,在通胀时期并购的前提是,企业自身经营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