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瓶颈“卡”住湖北纺织业
棉纺织、印染、服装,是纺织工业的三个子行业。印染居中。它既可以是带动纺织工业协调发展的“纽带”,也可以成为制约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湖北棉纺织业年产优质坯布约30亿米,但其印染布的年产量却不足2亿米,而湖北服装业又年需面料不低于30亿米。三个子行业的产能说明湖北纺织在产业结构上呈“两头重、中间轻”的畸形结构,上下游产业出现断裂,凸现印染“瓶颈”,造成了湖北纺织产业链的严重缺陷。
这种缺陷,一方面反映湖北纺织仍处于初加工和来料加工状态,产业链关联度不强,结构效益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湖北棉纺织行业无力利用技术进步再加工升值,只能“替他人作嫁衣裳”。由此产生的必然后果,不仅仅是印染一个行业的薄弱,而是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上下游子行业、尤其是服装业的发展,进而削弱湖北纺织的整体竞争实力。原因何在?
印染行业的发展,走向了更高层次。湖北印染行业一蹶不振,是因为缺乏相应的适应能力
20年前,湖北印染行业步履艰难,印染企业纷纷关门时,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却以印染为切入点,高起点地技术改造、承接转移,集聚了全国80%的印染能力,实现纺织工业的跨越发展。可见,印染业阶段性、区域性的困难,并不意味着行业要萎缩,而是在孕育新的发展方式,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
国家取消布票和印染布选样定产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印染业总量过剩的信号;当特殊手段染整的各类新型面料成为时尚时,我们未意识到印染业已提出产业升级的要求;同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全球性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开始,因而错过了印染业改造发展的机遇,没有“换挡前进”,继续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湖北印染业开工率不足45%,整个行业陷入困境,调整难度加大。
纺织是棵“常青树”,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湖北纺织之树要常青,亟待突破印染“瓶颈”
尽管当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技术壁垒繁多、贸易摩擦频发、棉花资源不足、生产成本增加、环保等将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纺织是棵“常青树”,持续发展的总趋势不会变。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使湖北纺织迎来了承接新一轮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
沿海纺织高速发展证明,完善产业链是纺织业提升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浙江为例:2006年全省纺织销售收入5650.8亿元、出口创汇308亿美元,分别是湖北的11.8倍、25.7倍。这与浙江抓住上次产业转移机遇,适时承接国外印染产业转移不无关系。因此,湖北纺织之树要常青,必须抓住此次产业转移的机遇,突破印染“瓶颈”。并通过承接转移,使湖北纺织一方面获得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利用知识外溢效应,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带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