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入埃及记 07年对埃及进出口总额增46.3%
在埃及著名的港口城市塞德港,有一个自由贸易区,里面有个叫尼罗纺织集团的公司。这家名字有点像埃及国企的公司,老板其实是一个中国人,名叫李静林。
几十个当地工人正在工厂外面用午餐,看到李静林的车开进来,他们用当地话叫李静林“爸爸”。李静林很高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两种肤色迥异的人宛如一家人。
7年多以前,李静林来到埃及,创办了这个自由贸易区的第一家中国企业。尼罗纺织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带料加工服装生产和出口的中国独资企业,投资方是江苏舜天集团和上海大龙国际有限公司。目前,公司雇用了大约650个员工,包括近40个中国人,年产100多万套成衣,产品几乎全部销往美国和欧洲。
这样的企业在中国的江浙一带随处可见,但在埃及,却是一家明星企业。在李静林简陋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他和这些年到访埃及的中国政要的合影。李静林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埃及中国商会副会长。
在非洲,埃及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12月,中国对埃及的进出口总额达46.71亿美元,同比增长46.3%。对中国商人而言,埃及正成为非洲大陆一片商机盎然的热土。
成本优势
李静林曾经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到了江苏舜天集团工作。2000年,中国还没有加入WTO,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还有限额限制,工厂经营困难。当他听说如果在埃及办厂,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就不受限额限制时,便到埃及来“了解了解情况”。
2000年10月,李静林从国内带着30多人,赤手空拳来到塞德港自由贸易区。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这些人既不通阿拉伯语,对当地的情况也几乎是一无所知,仅仅是凭着一股信念,他们决定在这里扎下根来,成立了这家名为尼罗纺织集团的公司。
为什么选择埃及作为海外拓展的基地呢?李静林的回答颇有商学院教授的风格:“公司之所以决定到埃及设厂生产,一是看中了埃及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中心的战略地理位置,二是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条件扩大服装出口市场,同时降低服装生产的成本。”
一开始,李静林也不知道怎么和当地的政府打交道,于是便开始频频往返中国驻开罗大使馆,了解有关情况。半年后,工厂建立起来了,开始招人,工厂很快运转起来,到2001年底,公司已经开始实现了盈利,情况出乎意料地顺利起来。
好日子没有过多久。2001年12月份,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美国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企业以前的竞争优势消失了,企业一度步入困难期。
2004年,美国、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一个协定——只要产品中有11%的原料来自于以色列,这些产品去美国的关税就会被免除。尼罗纺织集团看到了这个机会,开始在以色列采购一些裤子的里料和纽扣,在埃及做一些简单的加工之后,然后出口到美国,由于免除了关税,产品的价格优势又出来了。除了关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李静林说:“在国内每个员工的人工成本每月至少在人民币1500元左右。但在这里不会超过400埃及镑(约520元人民币),远远低于中国。”在埃及2200万的劳动力人口中,15~39岁之间的人口比例高达41%。
此外,埃及的水、电和天然气等供应稳定,价格也相对低廉。据悉,埃及的汽油价格仅人民币3元/公升左右,电费仅为每度0.3元人民币,大约是国内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