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通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加速
利率政策施展空间有限,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成为选择;面对国内国际的通胀形势,加快升值或可部分减轻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2月18日,银行间汇市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报出7.1667。自去年12月初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持续下跌近3%。
去年年末,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7.3046。
受雪灾及外部经济下滑影响,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在1月面临小幅收缩。据民政部官员上周四公布的数据,雨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整体物价水平则面临着走高的风险。
目前,经济学家对于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预测均在7%附近。虽然有经济学家称,雪灾造成的经济负面影响是短暂的,但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宏观调控政策在原有基调上料将增加灵活性。
去年下半年时,各主要证券公司对经济政策的预测,多数坚持央行仍有升息空间的判断。但进入2008年以后,经济下行风险及金融市场的持续下挫,迫使美联储紧急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与我国的银行利率水平之间出现了利差倒挂。若中国进一步加息,利差可能加大,并有对内“超调”之虑,若利率维持不变,则通胀风险又岌岌可危。正因为如此,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现在汇率手段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尽可能防止CPI涨幅,在1月之后的几个月内再创新高。马骏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考虑在短期内采用进口补贴、增加进口、实行部分产品出口控制、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销售补贴等措施来稳定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从而稳定通胀预期。
今年年初,为遏制通胀预期蔓延,政府采取临时措施,对能源、公用事业及食品等重要商品进行价格干预。虽然行政干预价格的方式短期内有效,但从中长期看来,这种方式对经济的负面作用同样巨大,想必决策者也已意识到这点。自价格管制政策出台之时,政府官员便解释称,对价格的控制不会一直下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高路易表示,政府限价令市场价格调节机制无从作用,诸如石油等产品的消费可能会不减反增,这可能会与政府本意背道而驰。
但在马骏看来,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4%,通胀预期的继续上升会在一定程度成为可能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打消通胀预期不容忽视。
在我国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构成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进口途径获得,而随着美元持续走弱、人民币升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减轻输入型通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经济学家表示,在利率工具无法正常使用时,加快人民币升值已成政府必然选择,虽然官方并未出现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的公开言论,但从去年年末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升值加速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