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内忧”……
“内忧”之一是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能源与供需缺口:石油资源2010年供需缺口1.2—1.7亿吨,2020年缺口2.5—3.3亿吨;天然气和煤炭2010年分别缺口300亿立方米和5亿吨;环境对能源消费的制约日益显现: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17.2%: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目前已居世界4位,但经济增加值率分别比美国、日本、德国低22.99,22.12,11.69个百分点;同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短缺、专利少,2001年我国接受海外申请专利3.78万件,而我国到海外申请专利只有2千件,其中尤以中草药、保健品为主,很少涉及高新技术,我国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分之一。
“内忧”之二是投资中国的成本看涨。成本低廉向来是中国持有的王牌,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供不应求,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2004年以来,在几年前已经露头的民工荒在东南沿海地区愈演愈烈。在广东东莞,普通工人年流失率平均约为10%,而毛织和玩具行业的流失率更是高达20%—3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表明,工资待遇十多年没涨、劳工权益缺乏保障等,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平均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民工月工资在1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目前仍维持在该水平,而广东、福建等省实际工资水平甚至有所下降。此外,不少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常常以最低工资作为员工的底薪,加班也不按标准支付加班工资,中国作为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正在失去。
“内忧”之三是中国遵循了一个无奈的成长定式:引进了新设备制造新产品,数月内,无数中国制造商也开始仿制,价格随之下跌,于是外国公司或者开始寻找新市场,或者从此不再向中国输出高端技术。
“内忧”之四是目前中国制造的多数产业和企业还处于依靠比较优势阶段,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建设不足、物流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缺乏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等劣势。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就不能不为中国制造而担忧,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在支撑“中国制造”的危机还没有完全到来之前,我们开始实施“中国制造”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