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出口下降引发经济拐点
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国,经济衰退必然也将影响到中国外贸。
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但是被看作是中国贸易政策风向标的1月17日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对2008年预期的货物贸易增长目标大约只在15%左右。这一数据在2007年超过23%。
研究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我国出口增速就要放缓6%。而中金公司的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消费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两年内累计下降5~6个百分点。以纺织业为例,中国输美纺织服装增长率2004年为21.92%,2005年为66.09%,2006年为18.80%,2007年为15.26%,如果美国消费增速在未来一到两年降至3.2%的低水平(2007年为4.2%),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按此静态测算,到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增速将降至10%左右。
无疑,次级债危机将影响美国的购买力,这直接影响到我国今年的出口。如果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问题。政府就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限制产能。由此,出口不振将增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它将可能成为中国2008年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利因素。”成建三说:“如果美国的次级债危机造成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中国经济将出现拐点。”
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下跌,导致了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以进出口加工为特点的中国企业盈利会构成极大压力。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CPI高热不退
单从数字上来看,2007年全年的CPI只有4.8%,物价水平似乎并不高,但目前中国的CPI指标存在缺陷,实际物价水平应比这个高。并且,从2007年7月份开始,国内CPI早就在6%以上高位运行。业内人士认为实质上的物价水平可能是两位数。
从去年年底以来,尽管中央政府用临时性价格管制的方式来保证国内价格的稳定,但南方巨大的雪灾及国际市场许多大宗产品价格的上涨,正在全面推高国内CPI。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CPI总水平同比上涨7.1%,是近期最高。分析人士预测,在2月份CPI将创出7.6%的新高,整个一季度,CPI可能都会在7%以上的高位运行。
而国家统计局2月18日公布,1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1%,涨幅比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创下自2005年1月以来3年新高。
这些数据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控制价格过快上涨是这两年宏观调控的重头任务。
事实上,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出口旺盛、外汇储备持续攀高、银行新增贷款提前超过年度目标、M2增速高走、投资出现反弹。特别是今年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创出历史单月最高,同时市场货币流通量同比增长过三成。
以上数据都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处于过热之中。“目前来说,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可动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
紧缩货币政策伤企银根
在2008年经济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这是十年来首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首当其冲的就是央行的紧缩“银根”。
从今年年初开始,央行已经明确作出指示,今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不得超过去年水平。据悉,2008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新增信贷额度分别为3650亿元、3500亿元,与2007年持平,中国银行为2600亿元,同比下降200亿元。
在信贷从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主要靠吃存贷差,经营收入80%以上来自于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将通过大幅上浮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来减少损失。以中国银行为例,它只要将息差提高6个基点,就可以弥补200亿元的信贷额度规模下降带来的影响。
这意味着,上浮贷款利率将是银行维持存贷利息差收益的捷径,而“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的规定,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上浮贷款利率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