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我国蚕业发展现状及江苏蚕业今后主攻方向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2-26 09:42:17  来源:盐城市蚕桑站 收藏
华兴纱管

  ——在江苏省蚕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08年是个好运年,首先向各位拜年,祝大家08年万事皆发,好运连连。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势下,新年伊始,省农林厅即组织召开全省蚕桑工作座谈会,研究全省蚕桑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总结新措施,谋划新发展,我作为一名在江苏蚕业界长期工作的同志,切身感受到了省农林厅给我们全省养蚕人带来的家的温暖与亲情,请允许我首先向省农林厅的各位领导表示养蚕人最衷心的感谢。我相信,全省蚕业界的同仁,一定会在农林厅的强有力领导下,抓住国家和省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巩固提高我省蚕丝产业强省的地位,促进我国现代蚕丝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广大的贡献。我们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同时作为江苏省蚕业研究所,也将在江苏省农林厅的领导和支持下,不遗余力地为江苏省现代蚕丝产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江苏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下面,我根据会议组织者的要求,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全国行业形势和问题,对江苏省蚕业生产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一些个人看法。由于本人主要从事技术研究工作,对丝绸生产和市场运营没有实际经验,认识深度不够,看法也很可能失之偏颇,敬请谅解。

  一、我国蚕桑生产发展形势

  2007年,全国蚕桑生产克服了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气候影响等困难,依靠科技力量支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生产区域调整,生产持续发展,继续在为丝绸工业提供充足原料,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蚕茧产量持续增长,质量稳中有升

  2000年以来,全国蚕桑生产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增加,特别是2004年以来蚕茧总产量连续三年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长。据统计,2006年,全国桑园面积1218.1万亩、发种量1926.2万张,蚕茧总产量72.1万吨,蚕茧收购量51.3万吨,比2000年(924.9万亩、1405.3万张、45.5万吨、34.6万吨)大幅度增长(31.7%、37.1%、58.5%、48.3%)。2006年茧丝价格大幅增长,全年蚕茧平均收购价格1244元/担,同比增长27.4%,蚕农增收显著。

  据农业部农情调查,2007年全国桑园面积为1440.99万亩,比上年增加79.39万亩,增长5.83%;全年发种量2143.81万张,比上年增长7.07%;蚕茧产量79.27万吨,同比增产4.59万吨,增长6.14%。蚕桑生产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西、中、东部发展趋势各不相同。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产业化的推进和生产布局的优化,蚕茧质量明显提高。各地培育了一批上茧率达到90%以上、解舒率达到65%以上、鲜茧出丝率达到15%以上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全国统算白厂丝的平均等级已由2001年的3A80提高到4A,而且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现了若干能够常年生产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龙头企业。出现了一批上茧率达到90%以上、解舒率达到65%以上、鲜茧出丝率达到15%以上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2.蚕桑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随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推广,蚕桑基地建设取得突破,蚕茧生产向一些大县集中,。截至2006年全国年产桑蚕茧5万担以上的县63个,年产茧量占全国的58.6%,使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稳定东部、提升中部、大力发展西部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实行了“东桑西移”战略,加快了蚕桑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在全国层面使我国蚕桑生产的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蚕桑生产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西、中、东部发展趋势各不相同。2007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约47万吨,占全国的59.5%,东部地区约为32万吨,占全国的40.5%(2001年东部占55%,中西部占45%)。2007年,西部地区延续了近几年蚕桑生产大幅度发展的趋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8个省份桑园面积同比增加8.37%,蚕茧产量同比增长12.06%。另外云南、陕西两省桑园面积增加较多,分别增加20、14万亩;中部地区蚕桑生产稳定中有所提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桑园面积同比增加9.28%,蚕茧产量同比增长10.40%;东部地区蚕桑生产保持稳定,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5省桑园面积与上年持平,蚕茧产量比上年下降1.2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广西自治区“十五”以来,蚕桑生产发展迅速,成为全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桑园面积由2000年的30万亩急剧增加到到2007年的202.11万亩,居全国第一,年均增长率达31.22%;总产量由2000年的2.95万吨快速增加到2007年的20.5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4,年均增长率31.91%,蚕茧产量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广西年生产原种12万张,一代杂交种512万张,连续3年居全国蚕种生产量首位。2006年,广西有36个县蚕茧产量在10万担以上,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2亿元,全区养蚕农户78.45多万户,户均养蚕收入5718元,人均养蚕收入1429元,蚕农售茧总收入达44.87亿元,为全国最高。

  3.价格存在波动,地区差异显现

  据统计,2007年收购桑蚕茧69.73万吨,比上年增加4.28万吨,增长6.55%。今年蚕茧收购价格有三个特点,一是全国统茧收购价格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夏秋茧统茧价格降幅明显高于春期统茧价格降幅,春期统茧均价同比下降19.66%,夏秋统茧均价同比下降32.56%。二是价格存在波动,各省收购价呈现出先抑后扬年底又开始下跌的态势,价格波动周期较长,2007年1-5月市场低迷,茧丝价格持续下滑,6-9月价格有所回暖,10月以后价格再度下降,如10月份广西秋茧收购价格同比下降50%(收购价格从去年16元/斤的高峰跌至今年7元/斤)。三是不同生产区域间收购价格存在差异。统茧均价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山东(1212元/50kg)、江苏(1059元/50kg)、山西(1050元/50kg)、浙江(1005元/50kg)。东部产区桑园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而加工能力较强,茧丝质量相对较优,因此收购均价较高,中西部产区由于产量增加、加工能力相对不足等原因导致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价格较低,如湖南、广西、重庆夏秋期统茧均价分别为720.00、811.50、688.50公斤,同比分别下降了44%、37%和25%。虽然2007年统茧收购价格有所下降,但是茧农收入下降幅度不大,如四川省预测由于增收蚕茧1万吨,当地蚕农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4.西部地区丝绸加工业正在崛起

  “东桑西移”工程在稳步推进蚕桑基地建设的同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引进东部丝绸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1-8月份,丝绸工业产值159.4亿,同比增长26.5%。厂丝产量36383吨,同比增长29.01%,龙头企业大都就地发展了缫丝生产。今年前8个月,中西部地区蚕丝出口4372.3吨,同比增长15.72%。目前,中西部已从缫丝初加工,逐步扩展到捻丝、织绸、服装、综合开发等环节,不断延长加工链条,促进了企业效益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当前丝绸生产和市场形势

  1.工业生产继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回升。

  除缫丝行业上半年亏损较严重外,丝绸工业保持了生产继续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的良好局面。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月丝产量完成10.9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59%;据国家统计局对3012家丝绸工业企业统计,1-8月丝绸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10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5%;丝绸工业现价销售产值完成10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9%;实现利润23.2亿元,同比下降3.46%。丝绸工业除缫丝行业略微亏损外,丝织、丝绸印染、丝针织和丝制品的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缫丝行业整体亏损,实际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3.85亿元,造成丝绸工业总的利润变为负增长。

  缫丝行业的亏损主要是由于去年盲目抢购的高价秋茧所至,一般来说,当年的秋茧要持续用到来年的春茧上市的6月份。由于去年非理性的秋茧价格比正常价高出50%以上,而生丝价格在去年秋茧收购结束后就已经回落到正常水平,甚至在今年3-4月份还远低于正常水平,缫丝企业每缫一吨秋茧丝就要亏损2万元以上,这就是缫丝行业严重亏损的主要原因。但缫丝行业亏损额逐步下降,估计缫丝行业全年统算完全可以实现整体扭亏为盈。但最近随着茧丝价格的下跌,部份缫丝企业又将面临亏损的局面。。

  缫丝行业的亏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主要常规等级生丝的原料茧和缫丝产能过剩所致。近几年丝绸行业盲目发展,放大了蚕茧需求的虚假信息,容易形成哄抢蚕茧的恶性局面,非理性抬高蚕茧价格,增大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过多缫丝企业间形成恶性竞争,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丝产量严重背离真实需求,生丝销售的互相压价又使得茧丝价格持续下跌。丝价的大幅度波动,导致采购商只能选择持币观望。

  2.价格波动的影响逐步消化,出口市场渐趋回暖

  受2006-2007年茧丝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2007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呈负增长态势,但同比降幅开始逐步缩小。

  (1)出口形势转好,部分商品由降转升。

  据我国海关统计,1-10月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29.84亿美元,同比下降3.76%。但与一季度下降9.98%、1-5月下降6.06%相比,其下降幅度逐月减少。其中7-10月的出口额明显高于前几个月,说明国外丝绸市场依然良好。

  蚕丝类出口2.18万吨,同比增长0.9%,出口数量已由降转升;金额5.19亿美元,平均单价23.79美元/公斤,同比分别下降5.21%和6.06%。随着国内茧丝价格的稳定,处于观望的外商开始了蚕丝原料的补充。

  真丝绸缎出口2.02亿米,金额6.37亿美元,平均单价3.16美元/米,同比分别下降0.04%、1.55%和1.51%。其中,坯绸出口小幅增长,出口数量1.62亿米,金额4.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4%;坯绸出口额占真丝绸缎出口额的比重达70.33%。

  丝绸制成品出口18.37亿美元,同比下降4.12%。其中丝绸服装出口持续下降,出口数量1.3亿套,金额14.2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1.83%和5.88%;平均单价10.95美元/套,同比增长6.75%。丝绸服装出口额占丝绸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7.44%。

  从根本上讲,国际市场对丝绸的需求量变化趋势总体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接近的。目前,国际油价、美国次级债风波虽然对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但还没有到逆转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地步,世界经济仍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因此,国际市场对丝绸的需求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近几年来,我国丝绸出口下降,是由国内丝价暴涨暴跌影响客商采购信心造成的,并不意味着国际市场实际需求减少。

  3.丝绸内销市场消费新热点形成

  国家茧丝办有关专家估算,目前内销市场消化蚕茧量在30%以上,并且已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蚕丝被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全国蚕丝被年产量已达500万条以上,年消耗蚕丝1.2万吨左右,相当于鲜茧近10万吨,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4%左右。目前,蚕丝被生产已由手工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茧丝绸行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品位的提高,国内市场丝绸需求将逐步增长,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发生变化,丝绸家纺床上用品、装饰用品、丝毛混纺、丝针织内衣等耗丝量较大的丝绸新产品层出不穷,并已由高收入群体逐渐向中等收入的家庭扩展,丝绸新品拓出的市场新空间给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我国蚕桑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蚕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当前较为突出的有6个方面。

  1.价格波动对农民栽桑养蚕的意愿造成冲击

  2007年蚕桑生产总体上看,还是一个较好的年景,预计桑园面积1400万亩,比去年增加90多万亩;发种量2100多万张,比去年增加100多万张;桑蚕茧总产量比去年增加5万吨,同比增长6-7%。但由于我国生丝出口企业恶性竞相压低出口价格,致使今年全国蚕茧收购价大幅下跌,农民养蚕效益骤然下降,种桑养蚕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据18个主产省农业部门调查,今年桑蚕茧收购价格每公斤由春茧下降15%继续下滑到秋茧下降50%左右,全年蚕茧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800元,比去年平均1244担元下降1/3左右。降幅较大的有:山东由去年1530元降到1000元,江苏由去年1520元降到1000元,广西由1208元降到800元。

  2.部分地区蚕桑生产发展过快,隐藏巨大技术风险。

  目前,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发展呈现过快、过热趋势。表现为蚕种供应、人才和技术服务不适应,致使生产与加工不协调,数量与质量发展失衡,容易引起生产的大起大落。广西大部分蚕区蚕期内不间断养蚕,大中小蚕和上蔟完全套养,造成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爆发、桑树青枯病蔓延,成批发病倒蚕、成片毁桑弃养的损失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3.蚕种场的改革、建设任务艰巨

  我国的大部分蚕种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长期以来,这些蚕种场为我国蚕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适应,再加上包袱很重、设施严重老化等原因,在蚕种生产和供应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蚕种场是蚕业发展的基础。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快政策研究,加大工作与投入力度,推进蚕种场的改革和建设,重点解决机制不活、包袱重、质量不高、设施老化、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高蚕种管理效率,增强优质蚕种供应能力。

  4.蚕业科技发展迟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受阻

  由于几十年来蚕业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各个专业研究机构的学科布局已经残缺不全,科技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近十多年来,由于种质创新等基础工作的中断,我国家实用蚕品种的培育技术进步迟缓,品种的生产性能无明显提高,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抗NPV、抗微粒子病、抗农药中毒等新要求,尚无快速突破的技术途径。沿海地区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现实,迫切要求蚕桑生产实现机械化、省力化、电气化,而相关研究不仅难度大,而且存在设备使用率低、使用成本高、难以推广的困境。

  5.专业技术推广人才后继乏人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稳、人员收入低,导致出口不畅,严重影响了蚕桑相关专业大中专技术人才的培养。高校合并和专业调整,使我国蚕桑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能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蚕学专业年招生人数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40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150人左右,毕业生真正进入蚕桑生产推广部门工作的就更少。

  6.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养蚕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意识的淡薄,大量污染企业迁移到蚕桑主产地区农村,对蚕桑生产造成重大危害。近年来新型高效农业的不断推出和不当使用,不仅影响了养蚕生产布局,而且经常造成粮桑混作地区养蚕尤其是秋蚕期大面积中毒事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江浙等优质原料茧基地的发展。

  四、江苏蚕桑生产发展面对的问题与对策

  (一)坚持建设我国一流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信念不动摇

  1.江苏蚕丝业攸关我国整个茧丝绸行业的发展

  江浙两省是目前我国优质茧丝的主要生产基地,代表了我国茧丝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的最高水平,高品位茧丝生产占有率达到80%-90%。从生态条件分析,滇北、滇西、川西、陕南、皖中等少数地区将有可能发展成为优质茧基地,但尚需时日,至少短期(10年)内难以具备全面接替苏浙两省优质茧基地的能力。江浙两省尤其是江苏省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际丝绸业的命运,江苏蚕丝业界必须有这样的高度认识和责任心。

  2.制定蚕桑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稳固提高苏中、大力开发苏北,确保江苏蚕业长期稳定

  苏中是我国优质茧丝的最主要生产基地,东台、海安等县市已经成为仅有的全区域大批量生产5A级生丝及其原料茧的先进典型,茧丝绸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富民强县、启动工业化步伐作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形成的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全国蚕丝业界学习模仿的榜样,是我们的骄傲。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产业间竞争压力已经开始压迫这些区域的蚕桑业的稳固与发展。各级政府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蚕丝产业,动用各种政策与经济手段支持蚕桑基地改造与建设,提高蚕桑基地的设施条件水平。在市场突变的特殊时期,政府应该对产业实行适当的扶持与保护。企业与蚕业技术服务部门要积极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苏北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完全满足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要求,徐州、宿迁等地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蚕桑基地与企业。省级蚕业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实现政府作出前瞻性的规划,大力发展苏北优质蚕丝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打造蚕茧优势产业带,为江苏蚕丝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要科学制定关键发展措施和政策,利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力量,鼓励苏南、苏中的优势龙头企业到苏北发展原料茧基地和蚕茧收购加工企业,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群和优势产业带。

  (二)正确面对产业环境新变化,努力实现新发展

  1.用差异化竞争应对“东桑西移”的挑战

  江苏蚕丝业的今后的发展,从行业内竞争的角度看,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东桑西移”的顺利实施后,来自于西部地区的竞争。与苏浙鲁等东部蚕区相比,西部蚕区虽然仍然存在茧丝品质低,后加工增值能力弱等劣势,但大都具有如下的若干优势:劳动力成本低,单位面积产茧量高,产值高,收入期望值低;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丝厂资金周转快,规避风险容易。

  因此,江苏蚕桑必须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提高优质茧丝品质等级为第一目标,科学选用蚕、桑品种与技术,合理制定和实施优茧优价收购政策,充分利用生丝等级溢价返利蚕农,形成蚕农与蚕茧收购加工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够保持江苏茧丝绸产业的优势地位。

  2.用科技进步应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挑战

  1998-2005年,江苏省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由增长幅度达到66.84%,年均增长7.59%,城镇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31.5%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71个百分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随着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深化改革,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的迁移将得到更大的促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农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降低,劳动力价格提高。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养蚕业来讲,这是最大的挑战,近代国际蚕丝业从法国意大利到日本、再到中国的转移,国内苏南到苏中进而到苏北、珠江三角洲到粤北、胶东到鲁西鲁南的转移,无不具有其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因此,除了加紧苏北优质茧基地的建设以外,只有依靠科学进步来解决劳动强度、劳动密集度等问题,提高蚕桑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基本建设与改造,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江苏省的蚕桑业长期得不到政府的强有力财政支持,导致设施老化,装备水平低,无力支撑现代蚕丝业发展。这次领导体制划转,为江苏省蚕业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希望省厅领导多蚕业生产给一份支持与关照,重点倾斜,使蚕桑业为富民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尤其是蚕种场建设方面,几十年来欠账太多,造成目前蚕种生产出现了生产能力的下降和不足。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结合中央和地方有关项目实施,抓紧重点蚕种场的改造和完善,增强蚕种生产能力,提高蚕种质量,确保优质蚕种的繁育供应。

  (四)突出抓好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蚕桑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素质尤为必要。当前,发展蚕业生产的宏观环境非常有利,各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农业科技,国家非常重视。“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将增加投入,支持农业行业科技发展。农业部已经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公益型行业科技计划,蚕业科技在国家层面有望得到稳定支持。也希望农业厅帮助有关科教机构、重点企业、重点县市蚕业推广机构争取项目资金来源,加大对蚕桑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蚕业发展的科技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蚕桑品种培育、重大技术推广上要有所突破,为传统的蚕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针对当前和未来茧丝绸强省建设的需要,选定课题。蚕品种要在确保茧丝品质的同时增强耐病性、耐粗放饲养能力,栽桑技术上重点解决条桑收获技术与装备和重要病虫害纺织技术,养蚕技术上重点解决实用稳定安全的蚕室自动加温补湿技术设备,探索建立重大工业和农药污染中毒的防控综合技术,研究合理可行的养蚕布局调整,研究先进实用的自动烘茧装备,开发大宗副产品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

  (五)加强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目前,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出现良好势头,正在拓展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饲料、涂料、建材等领域,并与治沙、治荒相结合,在改善恢复生态环境的战略中发挥作用。蚕粪提取叶绿素、桑条培养食用菌、蚕体保健品、丝素丝胶化妆品、桑椹饮料、畜禽饲料等产品,已经投放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地要从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角度,把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为蚕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利用这些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应用领域,拓展消费市场,增加产业效益。

  (六)切实加强蚕业管理工作

  各级蚕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蚕业的管理工作。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根据新时期蚕业发展的要求,完善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措施。二是大力推动工作创新,履行好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培育典型,抓好示范,总结经验,全力推广。三是努力争取扶持政策。通过重大项目实施,加大蚕桑品种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财政资金投入,加强蚕桑生产基地建设投入,促进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张国政)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茧丝  蚕业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