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短缺 成棉纺织企业制约瓶颈
(记者 孟杨)由于资金严重偏紧的问题,目前很多棉纺织企业开始降低开工率,有市场人士估计,棉纺企业整体开工率不足70%。企业原料采购方式也不得不以即买即用为主。很多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情况严峻。
老王这些日子总是会盯着原料仓库发呆,这里的棉花只够不足10天的生产用料了。老王是河南一家棉纺企业负责原料的副总,由于手中无钱,他也只能采取即买即用的方式,来紧紧巴巴地维持厂里的生产。
进入2008年,棉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棉花供需矛盾突出,棉价升高,效益下降,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同时,能源电力、劳动力、环保压力增大。近年来,由于增速过快,能源电力供应紧张,沿海地区停产限电已十分普遍。劳动力短缺日益突出,招不进留不住频繁发生,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再加上今年以来,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等各种压力,国家采取了提高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等多项措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需要贷款支撑的棉纺织行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目前资金问题成为困扰棉纺织行业的重要问题。
资金到底有多短缺
在诸多影响棉纺企业的因素中,最为突出的是资金短缺问题,这已成为了制约棉纺织企业正常运转的瓶颈。
国家从紧的金融政策,对棉纺织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去年以来,多次提高贷款利息和准备金率,目前一般的贷款利率按低限算,半年期已达到6.57%,一年期为7.47%,3年期达到了7.56%,准备金率已达到15%,这样的状况,大大减少了运作资金,使不少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无法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
据山东一家不愿意透露名字的棉纺织企业反映,在2007年年底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家银行就收回贷款近1亿元,而且在短期内不会放贷,使本来就紧张的运作资金变得更加紧张,如果再不放贷,资金链就可能要断裂,企业就有停产的可能。
而另一家山东某纺织企业原料负责人反映,目前该企业棉花库存只能维持20天左右的正常生产,企业采取随用随买的方式采购棉花。据了解,该厂3级棉到厂价13800元/吨,企业先付一部分货款,10天左右付清。该厂的供货商也提出了适当降价、全款结算的付款方式,但由于资金周转方面的原因,该厂还是倾向于赊欠货款。
安徽某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银行支持力度减弱,目前纺织企业的资金状况比较紧张,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用尽量少的成本完成棉花采购任务。该企业目前的原料库存量只有25天左右。
安徽另一纺织企业也反映,今年当地的纺织企业很少能拿到银行贷款,下游销售的纱和布回笼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半年期的承兑汇票,纺纱厂能够流动的现金达到历史最低点,而更大的困难来自于纺纱厂从轧花厂购进棉花的环节。轧花厂结算方式基本上都是现金结算,纺纱厂只有拿承兑汇票到银行贴现或者提价400元/吨左右,才能从轧花厂拿到棉花,而即使去银行贴现,因为当日银行的贴现额度有限,也不见得短期内能够拿到现金,整个流通过程变得阻碍重重。目前该企业的皮棉库存量只有20天,但棉纱库存量已经超过了1个月,远远高于正常年份。
资金供应失去很多机会
江苏某中等规模的纺织企业负责人日前表示,为了不占用流动资金,该企业已经停止了一些技改项目,相关负责人决定把这批资金作为机动力量,以便在皮棉市场出现波动之际适时采购外棉。据他介绍,之所以没有把握住去年10月国际棉价较低的时机去采购印度棉,不是他们没有预见到行情反弹的可能,而是因为手中没有足够资金,只能望价兴叹。
从国家的政策环境和新的市场形势来看,棉纺织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贷款难度、更高的融资成本、更严的资金监管、更严峻的市场挑战。特别是国有大中企业和由国有改制的企业,在为国家承担了社会大批人员就业的历史使命之后,人员过多、包袱沉重等一些历史积留问题和新的矛盾相互交错,生活物价的大幅上涨,给职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悲观失望和恐慌的情绪加剧,使企业稳定形势相当严峻。
对于资金这样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依靠企业自己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变得更难解决。希望国家及时采取一些应对措施,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使大多数棉纺织企业能够尽快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经济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