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万人滞留背后:珠三角仍是外来工最大聚集地
拥挤背后,是经过20多年发展的珠三角,已经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对外来农民工的吸引力。根据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统计,2007年全省外来务工人员为2620万人。而根据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的观察,这个数字偏小。
与另一个农民工聚集地长三角地区的40%属于本地人的状况不同,珠三角的打工者来自五湖四海。
“虽然吸引外来产业工人的‘洼地’效应优势近几年逐步减弱,但这里仍然是农民工数量最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最大、农民工流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刘开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每年都找新工作
刘月娟是珠三角成千上万打工者中的一员,在新的一年里,她又要开始找工作了。
每到新年即开始找工作,刘月娟已经习惯了,虽然她服务的工厂规定工龄超过一年,月工资就可以多加100元,不过这都不如再找工作。通过又一次议价工资要增加得多。
“类似制鞋、纺织、服装、针织这些产业的流水线工人的流动频率远远大于电子行业,主要是这些行业对技术的要求低,对熟工的要求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比较低,但劳动强度大。有很多人就等熬到一年后就辞职了。”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副总经理乐文告诉本报记者,每年年底是工人流动频率最大的时候。
这些行业有部分企业经常处于缺工或半饱和状态。乐文表示,自2004年珠三角地区出现“农民工荒”现象之后,现在这一情况有所加剧,每年年后东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回流”数与新增数都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一方面是低端制造企业招工困难,另一方面则是优势企业应聘人数的供大于求。“总体下降的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依靠利用工人的剩余劳动力价值保持低利润的企业迟早被淘汰。”乐文说。
而根据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统计,2007年,广东省第一、第二产业用人需求同比增长了8.84%和20.99%。从职工工种看,需供比重最大的仍然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为271.5万人和151.3万人。
根据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刘平林等人2006年的调查,珠三角地区产业工人的平均月劳务收入为1100元,大部分仍在从事着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但过去一年中,由于产业所属环节利润低,产业工人流失现象仍在上演。在每年的春节前,企业都要面临着员工大面积辞职的现象。
番禺某电机厂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每年节前辞职的流水线工人人数要接近1/3。
“70后”与“80后”的选择
与刘月娟选择节后仍重返东莞不一样,来自番禺某高压锅厂的海南人林少浪节后已前往上海。其两年前就打算和伙伴们离开工厂,前往上海的一个电子厂。先前同厂的工人在上海落稳脚跟后就想把他们叫过去,每月工资可有1600元,比如今的厂能多拿300元。
在长三角地区,2006年,上海和浙江、江苏的一类地区均已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了750元。而在珠三角地区,这样的调整要来得相对晚一些。
与此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与珠三角地区工人工资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民工们的回流现象也在发生。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劳务输出大省之一的湖南省至2007年就有30万人选择回乡工作。
上述现象实际上也发生在包括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经济活跃区域。“并非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一味地往长三角跑。在我们接触的农民工群体里,同样也有从长三角跑来珠三角的。”对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刘开明说。
据刘开明观察,长三角招工困难更多是“技工荒”,而珠三角地区缺的是年轻流水线工人,因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与珠三角已长达20年的农民工集中地历史相比,长三角虽然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优先于珠三角,“但长三角地区目前还没有形成集中的大规模的农民工社区,而在这方面,会降低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刘开明认为,在深圳,一个农民工社区就聚集了几万人。
东莞厚街劳务大市场营销总监黄京告诉记者,按照行业来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农民工平均待遇其实差不多,只不过珠三角加工型企业多,员工加班时间长,自由度较差。所以,大部分已非务农出身的“80 后”打工者喜欢往长三角跑。而“70后”们已习惯了珠三角的环境,加上打工多年已成熟练工人,他们似乎更愿意回到老地方。
珠三角的产业黏度
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用工人数占了全省用工人数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
2007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最低工资调整、出口退税率降低、环保查处力度加大、《劳动合同法》实施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低端制造业企业的关闭、注销和搬离的情况有所加剧。媒体曾有报道称2007年珠三角地区已有千家鞋企关闭、万家港企计划撤离珠三角的消息。
但根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的统计,2007年广东实际搬迁的外商投资企业仅为244家,计划搬迁的28家,涉及销售额12.14亿元、员工13814人。
搬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胶等行业。东莞搬迁企业中属上述行业的27家,占搬迁总数的67.5%,涉及企业员工4422人,占搬迁企业用人数的67.30%。
而搬迁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搬迁目的地以省内为主。搬迁企业最多的城市是东莞和深圳。2003年~2007年迁出深圳并向工商部门办理了注册地变更手续的企业180家,其中85%搬迁到东莞、惠州、中山等地,东莞搬迁企业有82.5%到惠州、河源等省内城市。此外,也有少部分企业前往长三角地区、其他国家。
但一些工厂转移到内地或越南等地之后,发现当地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增加。广州市致新工艺品厂总经理胡刚宝对记者说:“在当地运费最少要占成本的10%,而在深圳、东莞运费只占生产成本的3%。另外不少的企业还得在当地买地建房,而不像广东这边有一个成熟的厂房租赁市场。”
胡刚宝说,经过20多年发展的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业链。迁到外地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不完整的产业链会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
而为了避免产业升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现象,珠三角地区政府也在不断地采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者保护等措施以求挽留外来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