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压力加大 中小服企陷入“两难”
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另一方面客户订单少。受国家宏观政策及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的影响,中小服装加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企业生存压力加大
文登市某服装公司是一个拥有50多名工人的小型加工企业。正月初八开工时,原有的20名外来工人,只有3人返回上班。春节前,在公司举办的欢送宴会上,工人们曾拍着胸脯保证春节后回来上班,相隔不过十天,多数工人没有践诺。
2月26日上午,公司经理周某告诉记者,为留住外来工人,在工人回家之前,公司把工资全部结清,并对工作年满两年以上的6名工人,给予每人一台25英寸彩电的奖励。
“在平日,我待他们像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但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讲信用……”周某说,对没有返回公司上班的工人,他逐个打电话询问,结果发现,大部分人被高工资吸引,带到了上海、天津等地。
“因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周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首先是企业为了留住工人必须不断提高工资。去年,工人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今年就要提高到1.8万元甚至2万元。
其次是原材料上涨,而加工费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周某说,现在加工一件普通衬衣的费用不到10元。如果订单量大,企业还有账可算。可事实并非如此,加工费高的订单数量往往不多,刨去各种费用,能勉强维持生存就算不错了。
由于工人缺口过半,位于环翠区孙家疃镇的一家韩资服装厂已经停产半年,大批企业订单告吹。在文登,几家规模较小的服装企业因招不到工人,也不得不停产歇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殆尽
“服装业出现用工紧张现象已经有3年了,‘走一批来一批’的现象与全国用工紧张的大环境紧密相连。”25日下午,市纺织服装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黄福海说,这种状况在一些好的企业体现得不明显,但在加工水平一般的企业中尤为严重。
就黄福海看来,威海用工紧张,并不是留不住人的问题。而是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企业逐渐增多。在劳动强度相近、工资价位差距不大的前提下,不少外来工选择就近打工。
与此同时,服装行业劳动强度大、紧张程度高、工资水平低,造成了工人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
“服装业有超过90%的产品出口,需要大量工人加班加点。”黄福海说,女职工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一般不愿意再从事这个行业。
“市场无序竞争、企业间的相互压价,也是企业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黄福海说,我国企业在自律方面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由于企业承担的负担不同,新老企业在运营成本也无法相比。
在产品档次相差无几的条件下,新老企业在价格上展开拉锯战。企业为了生存相互压价,打乱了价格市场。这种无序竞争造成了市场混乱,降低了企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