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目标分析与预测
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污染免费排放到污染高价排放,改变了企业生产的边界条件,在社会经济系统内加入了新的成本要素,这必然会使得经济“总成本”提高,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必须动员全社会理解和承受这一后果,并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减轻低收入群体因环境成本的加入而带来的生活压力。尽管技术进步有时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减少污染排放,但是,技术进步本身也需要投资,大多数情况下,减少污染物排放都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
上述分析表明,我们必须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市场竞争,并制定相互配套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建立长效的节能减排市场运行机制,而不是过分强调节能减排的短期目标和业绩。国务院已经于2007年6月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43项具体政策措施,涵盖了结构调整,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投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建设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税收、投融资、价格收费等的经济调控手段的改革力度,加强立法管理和宣传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很多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为了使这些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改革。
2、重新构建国民经济的成本价格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指挥棒。各种经济政策,如果不是通过成本价格机制发生作用,就不会产生长期效果。成本价格机制是在一定制度和政策框架内形成并运行的。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可以重新构建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成本—价格体系,例如,通过增加能源资源税和消费税的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能源成本在企业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促使企业主动节能。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可以增加环境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从而使得减少污染排放成为降低成本的途径。
成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是中国目前节能减排进展缓慢的最大原因之一。核心问题是,我们的成本与价格形成机制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充分反映。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通货膨胀恐惧症。很多权威的经济学家甚至把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稀缺程度越高的物品价格就会越高——遗忘了。他们既希望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不愿意为降低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保护付出成本,不愿意接受因为改善环境而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客观后果。这是很危险的。根据我们的研究[7],如果适度提高资源税、能源税和环境税,就能收到比较好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效果。因此,建议在经过科学的定量测算基础上,加快我国资源和能源税体系的改革,加速矿产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要通过资源税的提高来促进初始资源价格上升,激励企业节约使用资源。国家通过提高资源税获得的额外收入可以用于补贴低收入群体,资助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要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使排放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排放废弃物成为企业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价格形成的一个要素,从而提高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比较经济效益,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降低环境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实现广义节能。例如,实施大宗产品的生产者环境责任延伸制度,其生产的产品在经过消费报废以后由生产者负责回收和循环利用,将会迫使企业增加生态设计和环保投入,以最容易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方式设计和生产产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建议,“十一五”期间加快环境税法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强化废弃物有偿排放制度,对每种废弃物排放成本标准依据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理的成本进行动态核定,强制征收。逐步将我国的废弃物排放成本提高到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以上,使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企业成为盈利企业。这是最有效的减排机制。
3、加大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力度
产业组织结构代表着产业的规模经济性,而技术结构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能耗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技术结构。如前所述,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重点领域——重化工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还很分散,大量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充当着行业的主体。不改变这种现状,节能环保任务难以完成。
由于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就业问题,建议中央政府调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把限制所谓“过剩产能”为主导的政策,加快转向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上来。从限制新项目上马转向鼓励规模经济项目建设,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以控制“产能过剩”为主导的政策导致竞争不充分,延缓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和利用行政性关停并转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国家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的办法,解决因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压力。
事实上,近几年重化工产业新上马的大量小规模的落后企业,多数是为躲避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国家审批而形成的。出于良好设想的项目审批制度对节约能源和污染减排起到了反作用。因为新建大型规模经济企业需国家审批,而投资规模小的企业仅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是“控大放小”,激励各地上马了大量技术水平较低的小项目,导致先进产能无法建立,保护了落后产能。因此,“扶大压小”的政策要继续加大实施力度,尤其要加大压小的力度。
4、制定详尽的环保技术标准,强化环境执法,以环境准入制代替审批制,通过提高能耗和排污技术标准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市场经济同时也是规制经济。规制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足够的法律、规章、标准,二是有必要的执行机制。没有严格的规制,市场经济就会变成一种没有秩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将会出现过度竞争和过度垄断并存的局面。没有规制制度的严格监督落实,会导致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糟糕局面,最终导致“劣币驱除良币”效应。行政主导的管制过度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决策失误等导致低效率与腐败。因此,对过去制定的能源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进行重新完善修订,加速《循环经济法》等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完善市场机制,实现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关键性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用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控制企业的市场准入,比审批制更能促进节能减排。
主要参考文献
1、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模拟研究报告》,世界银行意大利信托基金项目(编号:TF054538),2006年。
2、解振华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导干部读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经济增长与环境”课题组,《经济与环境:预警机制与政策分析》,2006年11月。
4、齐建国等,《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5、杨敏英,《近年内降耗目标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分析》,《能源经济》2007年第2期。
6、朱成章,《怎么看待中国的节能潜力和节能任务》,《电能效益》2005年10月第10期。
7、齐建国、刘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环保目标与政策分析》,载于陈佳贵等主编,《2007中国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李剑阁、齐建国等,《和谐小康社会建设与政府业绩考核》,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公布。
[2]资料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4]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央国家机关能源资源消耗初步得控制并逐步下降,www.gov.cn
[5]李剑阁、齐建国等,《和谐小康社会建设与政府业绩考核》,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年5月版。
[6]与其他产业投资不同的是,环境保护项目运行费用也是消耗财富的过程,因为在SNA核算体系下,环
境保护项目没有供再生产使用或供消费的产出,属于纯消耗。因此,如果环保项目不是循环经济模式,而是单纯的环境恢复和废弃物处理,其运行投入是对“财富”的纯消耗,将会减少其他投资和消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总需求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1.23%,如果加上运行费用,环保投入总需求占GDP的比例应达到1.6%。
[7]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参加的世界银行意大利信托基金项目《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对资源税和排污费的经济影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资源税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可较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费和国内资源消耗,对GDP只有很小的负影响。征收税额为煤炭石油不变价产值20%的煤炭石油综合资源税,可降低6.4%的煤炭消费;降低8.9%的国内煤炭资源消耗;降低10.2%的国内石油资源消耗,而GDP降低不到0.1%。所以,资源税是达到节约资源的良好政策工具。
上述分析表明,我们必须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市场竞争,并制定相互配套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建立长效的节能减排市场运行机制,而不是过分强调节能减排的短期目标和业绩。国务院已经于2007年6月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43项具体政策措施,涵盖了结构调整,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投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建设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税收、投融资、价格收费等的经济调控手段的改革力度,加强立法管理和宣传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很多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为了使这些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改革。
2、重新构建国民经济的成本价格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指挥棒。各种经济政策,如果不是通过成本价格机制发生作用,就不会产生长期效果。成本价格机制是在一定制度和政策框架内形成并运行的。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可以重新构建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成本—价格体系,例如,通过增加能源资源税和消费税的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能源成本在企业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促使企业主动节能。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可以增加环境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从而使得减少污染排放成为降低成本的途径。
成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是中国目前节能减排进展缓慢的最大原因之一。核心问题是,我们的成本与价格形成机制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充分反映。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通货膨胀恐惧症。很多权威的经济学家甚至把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稀缺程度越高的物品价格就会越高——遗忘了。他们既希望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不愿意为降低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保护付出成本,不愿意接受因为改善环境而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客观后果。这是很危险的。根据我们的研究[7],如果适度提高资源税、能源税和环境税,就能收到比较好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效果。因此,建议在经过科学的定量测算基础上,加快我国资源和能源税体系的改革,加速矿产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要通过资源税的提高来促进初始资源价格上升,激励企业节约使用资源。国家通过提高资源税获得的额外收入可以用于补贴低收入群体,资助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要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使排放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排放废弃物成为企业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价格形成的一个要素,从而提高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比较经济效益,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降低环境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实现广义节能。例如,实施大宗产品的生产者环境责任延伸制度,其生产的产品在经过消费报废以后由生产者负责回收和循环利用,将会迫使企业增加生态设计和环保投入,以最容易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方式设计和生产产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建议,“十一五”期间加快环境税法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强化废弃物有偿排放制度,对每种废弃物排放成本标准依据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理的成本进行动态核定,强制征收。逐步将我国的废弃物排放成本提高到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以上,使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企业成为盈利企业。这是最有效的减排机制。
3、加大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力度
产业组织结构代表着产业的规模经济性,而技术结构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能耗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技术结构。如前所述,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重点领域——重化工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还很分散,大量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充当着行业的主体。不改变这种现状,节能环保任务难以完成。
由于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就业问题,建议中央政府调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把限制所谓“过剩产能”为主导的政策,加快转向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上来。从限制新项目上马转向鼓励规模经济项目建设,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以控制“产能过剩”为主导的政策导致竞争不充分,延缓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和利用行政性关停并转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国家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的办法,解决因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压力。
事实上,近几年重化工产业新上马的大量小规模的落后企业,多数是为躲避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国家审批而形成的。出于良好设想的项目审批制度对节约能源和污染减排起到了反作用。因为新建大型规模经济企业需国家审批,而投资规模小的企业仅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是“控大放小”,激励各地上马了大量技术水平较低的小项目,导致先进产能无法建立,保护了落后产能。因此,“扶大压小”的政策要继续加大实施力度,尤其要加大压小的力度。
4、制定详尽的环保技术标准,强化环境执法,以环境准入制代替审批制,通过提高能耗和排污技术标准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市场经济同时也是规制经济。规制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足够的法律、规章、标准,二是有必要的执行机制。没有严格的规制,市场经济就会变成一种没有秩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将会出现过度竞争和过度垄断并存的局面。没有规制制度的严格监督落实,会导致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糟糕局面,最终导致“劣币驱除良币”效应。行政主导的管制过度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决策失误等导致低效率与腐败。因此,对过去制定的能源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进行重新完善修订,加速《循环经济法》等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完善市场机制,实现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关键性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用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控制企业的市场准入,比审批制更能促进节能减排。
主要参考文献
1、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模拟研究报告》,世界银行意大利信托基金项目(编号:TF054538),2006年。
2、解振华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导干部读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经济增长与环境”课题组,《经济与环境:预警机制与政策分析》,2006年11月。
4、齐建国等,《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5、杨敏英,《近年内降耗目标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分析》,《能源经济》2007年第2期。
6、朱成章,《怎么看待中国的节能潜力和节能任务》,《电能效益》2005年10月第10期。
7、齐建国、刘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环保目标与政策分析》,载于陈佳贵等主编,《2007中国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李剑阁、齐建国等,《和谐小康社会建设与政府业绩考核》,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公布。
[2]资料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4]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央国家机关能源资源消耗初步得控制并逐步下降,www.gov.cn
[5]李剑阁、齐建国等,《和谐小康社会建设与政府业绩考核》,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年5月版。
[6]与其他产业投资不同的是,环境保护项目运行费用也是消耗财富的过程,因为在SNA核算体系下,环
境保护项目没有供再生产使用或供消费的产出,属于纯消耗。因此,如果环保项目不是循环经济模式,而是单纯的环境恢复和废弃物处理,其运行投入是对“财富”的纯消耗,将会减少其他投资和消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总需求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1.23%,如果加上运行费用,环保投入总需求占GDP的比例应达到1.6%。
[7]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参加的世界银行意大利信托基金项目《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对资源税和排污费的经济影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资源税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可较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费和国内资源消耗,对GDP只有很小的负影响。征收税额为煤炭石油不变价产值20%的煤炭石油综合资源税,可降低6.4%的煤炭消费;降低8.9%的国内煤炭资源消耗;降低10.2%的国内石油资源消耗,而GDP降低不到0.1%。所以,资源税是达到节约资源的良好政策工具。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