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年各种难题 华交会上浙企竞亮附加值
“今年的纺织品出口形势比去年还严峻。”在昨天开幕的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中大集团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郑毓庆说。
郑毓庆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昨天,省外经贸厅向12家省属大型外贸公司发放了调查问卷,6家公司的平均利润水平已低于5%,4家公司认为今年出口将下降,3家公司认为不会增长,将和去年持平。
汇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美欧次贷危机……种种利空因素叠加在一起,使我省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严峻考验。
沉重的压力,有时也能变成动力。参会的浙企纷纷出招,避开成本上升、竞争力削弱的“短腿”,竞相挖掘已有的优势。
足够的外贸经验,完善的银行体系,为浙企提供了“避风港”。由于几乎没有外商愿意接受用人民币结算的要求,信用证打包、压汇、外汇对冲等已成为浙企应对汇率上升的普遍招数。“当然,这些办法都有不小的风险,但总比什么对策都不采取风险要小。”郑毓庆说。
周边国家虽然劳动力便宜,但是他们设计能力还没有跟上。在凯喜雅公司摊位内,记者见到,在与一位俄罗斯客户洽谈时,业务员吴兰不仅仅报价,还细心听客户的意见,边听边在纸上画服装款式,再不断修改。
而在以前,和外商洽谈时,业务员往往只是坐在那里报价。“我们意识到,提供设计服务,也能使企业赢得利润。”凯喜雅负责现场业务的经理周匀表示。而外商也已经逐渐接受了这种新服务。这位名叫索菲亚的俄罗斯客户说,开始时她也觉得价格太高,但转了好几家后,觉得还是凯喜雅提供的服务最好。
更多企业则把目光放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上。这次参展和以往相比,东方集团展出的服装很不一样:贴花、拼块、钉珠、印花……让服装平添了几分细腻。“这件衣服原来卖8美元,钉块混纺面料,加点贴花,现在就可卖12美元。”带队经理赵茂文说,周边几个国家在服装辅料上远不及浙江企业,今后要在应用辅料上多创新,挖掘升值潜力。“今年,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将由原来的70%下降到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