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商海钩沉图)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的鲁绣《荷花鸳鸯图》
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建国后,鲁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
汉代鲁绣已很昌盛
汉代学者王充也曾在《论衡》一书中感叹道:“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刺绣已相当普及。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
据山东工艺美院研究民间工艺50多年的丁永源教授讲,现知最早的是1975年出土于邹县的元代李裕安墓中发现的鲁绣。到了明代开始正式有了鲁绣这一说法。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存有明代鲁绣《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等。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鲁绣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仅清末民初,山东潍县刺绣作坊就有30多家,绣工之多遍及潍城四乡,因此,潍县素有“九千绣花女”之誉。
山东民间妇女绣制的生活和民俗用品,广泛采用自己喜爱的吉祥纹样、鸟兽虫鱼、花卉果蔬、戏曲人物、民谣词意作为装饰题材。山东民间刺绣中常见的绣法和针法有割花、插花、补绣、包花、拉花(扣花)、挑花、纳纱、平针、切针、打籽等等。日常用品大多以棉线绣制,在民俗方面,绣制的内容更为繁多,如民间往往把小孩所穿的鞋绣成虎头、猪脸、鲤鱼等动物形状。此外,鲁绣大都利用织有暗花的绫缎为底料,在上面绣上彩色纹样,这也是其他绣种所少有的。
鲁绣极品发丝绣
发丝绣是在鲁绣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个品种,是鲁绣中的极品,作为艺术贡品自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
建国后,鲁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推出了王玉珍、吴一柯、陈娟娟等一批艺术家。传统的鲁绣工艺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发丝绣,更是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像发丝绣《竹林七贤图》、徐悲鸿的《奔马图》、大型挂屏《周总理的睡衣》等都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张培明等老艺人曾开发出肖像绣,并取得了成功。其中,为英国前首相希思等外国领导人绣制的肖像绣引起了国际友人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