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因素“夹击”:服装出口向内突围
在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出口退税下降双重因素“夹击”下,作为厦门重点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厦门服装出口行业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稍具实力的厦门服装企业开始调整公司策略,尝试“多条腿走路”,欲通过“转战”国内市场等方式寻求突围。
钱越来越难赚
近日厦门一些服装业的老板,普遍感慨钱越来越难赚了。
“人民币一升值,做一百万美元的生意,就少赚一百万人民币;劳动力成本今年也涨了20%,在总成本上增加了2%左右,出口退税也大约下降了2%。”作为厦门服装出口大企业,斯美泰董事长叶向阳对这些数据脱口而出。
但由于服装加工企业仍处于“窝里斗”抢订单的局面,成本上涨了10%以上的纺织服装行业,涨价幅度仅在3%至5%之间,利润明显变薄。
“只能靠赚取员工的加班费来获利。”另一服装业者甚至向记者笑言。
另据了解,由于服装厂的低成本投入,目前仅厦门湖里就聚集了上百家以承接“二次订单”为主(帮拿到订单的大企业代加工)的小型服装加工厂。
“厦门以生产女装出口企业居多,款式多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以往行业普遍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来赚差价,在目前劳动力短缺和低利润下,变得越发艰难。”纺织服装同业公会的有关人员如是表示。
海外办厂有障碍
在行业目前普遍的困局下,近日泉州的纺织业者纷纷组团到越南考察市场,厦门纺织市场同样传出,厦门纺织业者将于近期“抱团”赴越南寻求变通。
不过,业者分析,厦门虽有企业看中当地的劳动力优势和优惠举措,对“抱团”出走的兴趣浓厚,但这一举动很长时间内仍将处于“意念”阶段。
“这一说法,去年年底就有了,目前还是少数企业一厢情愿。”但厦门纺织服装同业公会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情况没有明显进展。
而这一举动,在厦门市贸发局对外贸易处处长王荣江看来,短期内前景渺茫,“在目前的越南市场格局中,不要说厦门的纺织经营者,就是连厦门商人都十分少见”。
王处长认为,境外设厂不是“喊一喊”,一家单独的厂或者公司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问题:一个企业要成功设厂,要看当地的产业链是否完整,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是否都有,这些都成为厦门企业到外地设厂的一个重要障碍。
国内初尝“甜头”
在市场面临上述“拐点”时,厦门一些早前就稳扎稳打走国内市场的服装企业,显得轻松许多。
“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反而是招工难,缺熟练的技工”,上述的中悦服饰,在目前的困局下,反而扩大生产线。而其底气十足在于,与厦门做“订单”的众多服装企业不同,其旗下拥有自己打造的六个品牌,产品基本面向国内市场。
正是看中国内市场可以避免外贸目前遭遇的诸多困境,不少大型服装出口企业已经率先“转头”兼顾国内市场,并初尝“甜头”。
去年,厦门主要服装出口企业斯美泰就选择联姻厦门女包制造企业“黑眼睛”。“我们目前的外贸已经做到1.5亿元人民币,短期内突破难。而在与黑眼睛合作后,就轻松掌握了其在国内的300多个网点销售”。斯美泰董事长叶向阳用“多条腿走路”来描述自己的策略突围:利用“黑眼睛”这一驰名商标做国内名牌服饰市场,预计今年利润将占公司的40%。
据行业公会透露,目前不少企业有转战国内市场的势头。
“做订单,可以快速回收货款,而面向国内市场时,要管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设计、营销及下游的销售终端的控制和管理,要求资金量比较大,特别是流动资金要求很高。”行业公会有关负责人认为,虽“内贸”利润有高于“外贸”利润数倍的说法,但已经习惯做“大订单”的经营者,在做出这一决策前有“多条腿走路”的意愿后,需要做足艰难和耐心的准备,仍不可贸然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