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顾绣进入“战国时代”
保护顾绣进入“战国时代”
四家民营单位为利争夺“正宗”地位
连日来,围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颁证仪式等一系列活动。早在2006年5月20日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的上海顾绣,也因在上海博物馆刚闭幕的“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上大放异彩而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可是,顾绣的“保护与传承”却陷入一个微妙的境地:四家民营单位在“保护”顾绣的同时,争夺“正宗”的地位,意在“世博会”上面向全球开高价。
曾经失传难断“正宗”
据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刘晓南介绍,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顾绣,明末发源于豫园地区的露香园。如今,露香园早就踪迹全无,仅在黄浦区留有一条露香园路。因明末清初时局动荡,顾绣曾一度失传。直到文革前,当时的松江县设立了一家顾绣厂,生产的顾绣精品往往成为国礼。上海地区在明代的称谓是“松江府”,故而也有“松江顾绣”一说。刘晓南说,由于顾绣这一技艺并非“一脉相承”,曾经断代,因此很难界定哪一支、哪一脉属于“正宗”。
躲避“普查”意在“投机”
争夺“正宗”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据市文广局社文处调查,上海有四家民营单位都表示自己在从事“保护”和生产顾绣的工作。一家是松江电子元器件厂,一家是从电脑业转行的万锦公司,一家是黄浦区露香园的鲁克林顾绣研究所,还有一家是从松江电子元器件厂退休的顾绣制作者钱月芳开设的工作室。其中,前两家不太配合本地相关部门的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尤其是松江电子元器件厂。
由于顾绣技术复杂、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所以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几乎不太可能收支平衡。因此,顾绣厂在面临倒闭之际,被改建为个人承包的电子元器件厂,不过厂内的顾绣车间仍被保留了下来。据刘晓楠透露,国家开始大力扶持传统文化、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和拨款措施之后,文广局社文处以及群艺馆等工作人员想上门了解顾绣保护现状。谁料该厂厂长却成了“神秘人”,拒不透露该厂顾绣车间的任何情况,甚至拒绝“外人参观”。他还托人扬言,准备囤积顾绣精品,以便在“世博会”期间向全球开价。专家分析,眼下一张A4大小、制作于明清时期的顾绣,价格已经上百万元。从电脑业转产顾绣的万锦公司,也准备放长线钓大鱼。据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侧面打听,该公司投入逾百万元,在苏州设立了20人左右的工厂,去年把生产的顾绣免费赠送给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并参加了遗产日的展出,先打出名气。
区分高下需要时间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仅是荣誉,也随之会得到一笔政府拨款。顾绣进入第一批名单后,有权支配拨款的并不是以上四家中的任何一家,而是松江区的文化系统。在松江文化馆内,保存着一批巧夺天工的顾绣,且都是明清时期的“古董”,兼具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此番在上博展出的顾绣,也都是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现在新制作的顾绣作品,其价值根本不能与这些“古董”同日而语。
保护顾绣已经进入“战国时代”,一方面说明大家对传统文化引起了重视,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给主管部门出了难题。刘晓南说,正因为顾绣诞生之初,不是谋生手段,只是大家闺秀“休闲娱乐”时,“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刺绣出的一幅幅画,因而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赢利模式”。松江顾绣厂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而电子元器件厂和“万锦”的模式,则是在市场经济下的尝试,符合经济规律。
顾绣又名“画绣”,远看仿佛画,近看才有凹凸感和丰富的色泽层次。精工细作地绣一幅A4大小的作品,起码需要三个月。因此,专家表示,四家单位在做工上的高下一时难以区分,鉴定所需的时间要比其他项目长许多,随后才可能制订出约束恶意竞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