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交会,凭“中国质量”说话
价格优势减弱,参展企业竞相出“新”制胜
自今年1月1日起,欧盟对中国10类纺织品出口全面取消数量限制,但美国次债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以及“美泰”事件对中国玩具出口等却也给国内相关企业提出了道道难题。不过在今年的华交会中,各地的纺织和玩具企业各显神通,严把质量关,用“中国质量”战胜次债危机,着实让客商和专业观众惊喜。“没有新品就接不到单子”“没有新品,在华交会上就接不到单子。”来自江苏的一名纺织品参展商陈先生说。目前,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务成本的提高,加上美国的次债影响,以往可以开到7美元的订单,现在开6.8美元都有风险。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在这个时候,拿不出新产品的厂家就淘汰得越来越快。“从今年年初起,我们就投入了大量技术开发资金,就是为了要在华交会、广交会拿大单子。”
上海协大国际贸易总经理林雨华说,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公司在年初就设立了投资计划,一是对出口商品毛衫坚持品质,巩固品牌;二是专设研发部门,增加研发人员和经费投入,研发人员已经占到了公司员工总数的10%%以上。由于客户档次提高,目前毛衫出口规模保持在每年6000万美元规模。玩具企业自担检验成本
对于国内玩具厂商而言,除了次债危机和人民币升值,解除“美泰事件”的负面影响才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企业现在每一批出口产品都要送到当地的质检部门进行检验,每一笔单子提高的成本就高达600-800元。”威海的玩具生产厂家这样说。不过重重压力反倒也会促使玩具企业严把质量关,在研发上和客户需求上动脑子。而且对原材料供应商也设置了检查关口。文登华凯玩具市场负责人崔文华告诉记者:“现在,供应商每给的一批原材料,我们都要他们出具质量检查报告,从原材料就抓质量,才能有所收益。”
此外,由于普通的小型玩具利润薄,威海、青岛地区的玩具企业,开始为国外的游乐场等客商提供仿真虎、仿真鹿等产品,而福建、广州的玩具企业,则推出了各类电动玩具,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