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供货难题?——从建造济南世购尾货总部基地说起
2007年,“尾货”一词成为商业流行语,而在此之前它还只是服装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概念。原来的尾货行业一般都是“大进大出”的批发商在经营。他们的操作模式大多是整单甚至是整库收购,并没有相应的分类和整理,左手进、右手出,赚的是差价。
2007年,新的商业模式——尾货市场在让市场开发商和经销商着实心跳一场后,开始走向成熟和规范。
尾货市场的成长烦恼
2007年1月,国内首家服装尾货市场——天兰天尾货市场在京开业,开业短短3个月,累计营业额达到近20亿元,日均客流量达到2.8万人次。如此不俗的业绩,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把目光投向了尾货市场。此后不久,九龙汇川、百荣天海国际商贸城等尾货市场相继在京城开业。与此同时,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涌现了尾货市场开办热潮。
在天兰天经营服装尾货的刘女士透露,她经营尾货近6年,原来就是在自己的仓库里做批发,有长期合作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一旦有货,都是第一时间拿到。”她说。刘女士的尾货生意颇具规模,一个月能卖出3000~4000件,平均每件获利10元,减去人工、租金等费用,也能保证每月收入2万元左右。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刘女士这样能上、下游渠道皆通的尾货经营者实属少数,这样的经营链是需要多年运作才能形成的。某尾货市场经营户蔡先生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的进货渠道就在北京,每个月的销售额只有3000元~4000元左右,盈利只能维持在1000元左右,“再这样下去,就打算撤了”。据蔡先生介绍,尾货的上游渠道——品牌产品的生产厂商、经销商很难寻找,在固定货源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他的“尾货”生意就很难盈利了。
2007年11月,江苏某大型尾货市场开业,但随后不久被迫改换门庭,原因是招商困难,难以为继。记者在北京的几个大型尾货市场也发现部分市场门可罗雀,很多经销商纷纷抱怨到了下午还没有开张。
一边是生意红火,经营有道;一边是勉强支撑,难以为继。短短一年时间,尾货市场在部分市场开发商眼中逐渐演变成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
重拳打造尾货总部基地
经历井喷式发展后,尾货市场的发展瓶颈日趋显现。天兰天市场总策划人梁吉良表示,尾货市场的发展瓶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厂家或代理商的尾货出路问题,即无法形成一个尾货产业信息通路;另一个方面是尾货物流商或终端经销商的问题,他们无法获取并提供稳定的货源。
2008年1月18日,济南世购国际广场与北京大通昂商贸有限公司联手开发济南世购尾货总部基地,为处于尴尬期的尾货市场启动了“输血工程”。
济南世购尾货基地出资方之一、天兰天尾货市场董事长侯续江表示,世购尾货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北方最大的尾货基地,将覆盖华东、华北、东北及西北多个省市,成为北京天兰天尾货市场、天通尾货市场等北京尾货市场联盟的供货基地,同时也将成为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外贸服装的供货基地。
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冬乐认为,尾货市场的迅速发展构成了总部基地建立的必要条件。他告诉记者:“自从北京天兰天创造了中国第一家尾货市场以来,这种形式受到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欢迎。当北京乃至全国的尾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后,更需要保证尾货市场的货源。建立一个集中供货的中心,省去商户分散去找货源的时间,降低销售成本是保证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市场需求给了世购机会。”
同时,郭冬乐表示:“尾货市场最大特点就是价格便宜,但是价格便宜不等于是假冒伪劣产品。建立尾货总部基地应该保证产品在这个地方过滤一下,然后把货源供应到各地,更好地保证各地产品的质量。尾货市场最大的敌人就是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应该警惕。假如劣质产品流入到尾货市场,那我们的尾货市场就要出现致命问题了。”
世购尾货项目启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尾货的货源问题,但如何从源头把好关成为市场经营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呼唤尾货行业标准出台
“开办服装尾货市场是服装商品经营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认为,把尾货集中到尾货市场进行销售是2007年服装市场的一种创新,服装尾货市场的出现有利于规范尾货销售行为。
针对目前尾货市场概念化,甚至有人打着尾货的旗号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洪涛说:“不能什么市场都叫做尾货市场,它应该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目前《尾货与尾货市场标准》已经形成初稿,年内有望正式出台。最终形成的标准将被用以审核目前已经开业的各家尾货市场,对其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洪涛透露,该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尾货、尾货市场的概念,并对尾货市场经营方的资质进行了规定。例如尾货不能与正货混合经营,不安全的尾货不能进入市场,经销尾货的商户必须和服装生产厂家有良好的沟通合作、具备自己的渠道,经营方的资产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额,并且规定要求经营方必须有尾货专业知识,尾货市场还要具备相应的配套信息系统和一定规模的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