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景气几何? 华交会“投石问路”
第18届华交会5日在上海落下帷幕,其素有的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功能今年尤其为人关注。在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需求萎缩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叠加效应下,大量出口企业陷入订单流失、利润下滑的困境。2008年中国外贸是寒是暖,企业如何应对这三大考验,华交会在“投石问路”。
人民币升值成最大挑战
“本届华交会人气感觉有点冷清,一上午只接待了一位外商。”上海苏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业务员谢永茂无奈地说,“人民币升值速度大大超过我们预期,成为订单洽谈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2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11,以7.1058创下汇改以来新高,按照2007年末的数据,今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2.58%。
人民币升值加速跑,已成为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沈耀庆表示,与半年前相比,因人民币升值,企业出口成本上升了10%。今年1月份,虽然出口规模同比仍有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降了46%。
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副总裁周建雄认为,人民币升值令企业进退两难:过去半年多来,由于对人民币升值步伐估计不足,企业结汇时出现亏损;但调高价格又导致订单流失,今年以来公司出口同比下降达7.8%。
安徽省安庆市仁通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玲介绍,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他们不断缩短订单的“价格有效期”,同时采取“锁定汇率”等收汇策略以对冲风险。但由于要缴纳30%左右的保证金,企业成本还是大大增加了。
“内忧外患”下的高成本之痛
原油、工薪、上游原材料等价格齐齐上涨,也使出口企业遭遇高成本之痛。
上海兰生股份公司业务员李晓琰负责玻璃、陶瓷等工艺品出口。她说,今年以来,企业用工成本明显增加,公司在山东省济南周边的工厂薪资水平提高了近20%。“加上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相当于吃掉了公司8%的净利润。”
红豆集团外经部的赵经理预测,随着棉纱、化纤等价格的上涨,3月份以后纺织品面料价格还将上扬,使服装企业成本增加。“今年以来我们的出口订单价格同比上涨了20%,但不是所有的外贸企业都能通过提价消化成本。”
从多家出口企业了解到,本届展会订单成交意向比往年有所减少,部分企业的成交额减少了10%甚至50%。专家认为,在“内忧外患”之下,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将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优质企业将在这一轮洗礼中提高竞争力。
次贷冲击波导致外需减弱
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出口额达到7.3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20%左右。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说,通常在1月份,美国客商已下好冬装订单,国内企业四五月份就可出货。但今年截至2月底,舜天的美国客户只有一半下了订单,且数量明显减少,反映出美国市场需求可能减弱。
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和消费不振,使中国外贸企业面临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增幅下降的不利局面。经济萧条将削弱发达国家的进口能力,增加对低档廉价商品的需求,但成本上升、本币升值带来的价格上涨,使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
“由于美国国内需求放缓,采购商不断要求中国企业降低价格,尤其是沃尔玛、凯玛、西尔斯等采购巨头。”江苏海企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峰说,“从本届华交会的情况看,外商采购意愿仍然强烈,但是不愿接受价格上涨。我们主动放弃了一些无利可图的订单,通过价格门槛把一些低端客户拒之门外。”
“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
在多重压力面前,中国企业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凸显。一位福建参展商更以“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的豪言,为同行打气。
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调整了外贸策略,放慢出口节奏,开拓中高端市场。红豆集团外经部部长助理吕黎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订单就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原来一个月出口10万件,现在数量下降近4成,但出口金额几乎没有减少。通过开发新面料、新款式、改进工艺等途径,每件成衣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出口均价也相应上涨。
上海市外经贸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章远说:“在内外多重压力下,今年中国企业出口形势确实不乐观。但通过苦练内功,这些不利因素还是可以消化的。经过多次危机洗礼,中国企业的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一轮调整中,一些产品粗放、技术含量低、没有品牌的小企业将被淘汰,行业整体水平则将提升。”